正文 第五章 常見病的拍打治療二(1 / 3)

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膈俞穴: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7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後第1橫紋上兩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即是本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簡易取穴法:肚臍直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直線,將直線五等份,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

天樞穴: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簡易取穴法:由臍中作一條垂直於腹正中線的水平線,再由兩乳頭作兩條前正中線的平行線,過乳頭平行線與過臍水平線之交點與臍中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內庭穴: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簡易取穴法:足背,第2、3蹠趾關節前凹陷中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3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將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的中點即為此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簡易取穴法:以手四指並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示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即是本穴。

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當內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手法:單指點擊法,掌拍法。

操作

1.用單指點擊法天突,再用掌拍膻中和章門。中脘、氣海、關元處亦用掌拍法進行拍打,但需注意不要過度用力。

2.用掌拍法從大杼拍打至膈俞,再向下拍打至胃俞。拍打肝俞和脾俞也可采用掌拍法。

3.用掌根拍打合穀,用掌心拍打內關。

4.用掌拍法拍打足三裏、三陰交。用單指點擊法擊打太溪。

注意事項

1.進食忌狼吞虎咽,宜細嚼慢咽。

2.少食生冷食物,多食溫熱的食物。

3.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襲。

4.不在風口吃進食,不邊走邊吃。

5.避免情緒大起大落,過喜、過悲、暴怒等情誌易致呃逆。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豬肉45克,麥冬10克,百合25克。將麥冬、百合、豬肉洗淨,一並投入鍋中,加水適量,根據自己口味添加鹽、雞精等調味品;燉煮至肉爛湯濃時即可是食用。麥冬可養胃滋陰,百合能潤肺降火,豬肉養血和胃,長期食用此款靚湯,可有效治療打嗝。

運動療法

打嗝時,可將雙手前伸按地,雙腳盡力後蹬,胸、腹、腿部離開地麵,抬頭,張口,伸舌,堅持1分鍾。做此運動時要凝神靜氣,不能說話或嬉笑,做完後休息一會兒再講話。此運動可治療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呃逆,通常1次即可見效。

嘔吐

概述

嘔吐是指胃中之物反入食管,經口吐出的一種反射動作,常伴有惡心、幹嘔、神情恍惚、四肢無力。嘔吐可將納入胃中的有害物質吐出,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射功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大多數並非由此引起,且頻繁而劇烈地嘔吐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營養不足、體重急劇下降等並發症。

中醫認為,嘔吐是因飲食不節、外邪內侵、脾胃虛弱、情誌不暢引起的。

古人稱有聲無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常並稱為嘔吐。嘔吐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其中以胃腸道疾患最為常見,如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梗阻或痙攣等。其他如神經性嘔吐,內耳眩暈性嘔吐等也可照此治療。

根據致病原因,嘔吐可分為胃寒嘔吐、胃熱嘔吐和食積嘔吐。胃寒型嘔吐,嘔吐量多如噴,胸脘滿悶,苔白脈遲,喜暖喜按,常伴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神疲倦怠;胃熱型嘔吐,嘔吐物酸臭,口有穢氣,幹渴喜飲,身熱煩躁,唇幹麵赤,大便秘結,小便黃短,舌紅苔黃;食積型嘔吐,脘痞腹脹,吐出物多,呈酸臭味乳塊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口氣臭穢,大便秘結,或瀉下酸臭,舌苔多厚膩。

取穴:膻中、中脘、氣海、天樞,神堂、意舍、胃倉,內關、足三裏。

隨症加減:胃寒型嘔吐加拍脾俞、胃俞;胃熱型嘔吐加拍太衝;食積型嘔吐加拍公孫。

定穴:膻中穴: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將兩乳頭連線,取其中點即是本穴。若女性兩乳頭下垂則由鎖骨往下摸四根肋骨處之胸骨柄中央即是本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將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的中點即為此穴。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簡易取穴法:肚臍直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天樞穴: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簡易取穴法:由臍中作一條垂直於腹正中線的水平線,再由兩乳頭作兩條前正中線的平行線,過乳頭平行線與過臍水平線之交點與臍中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神堂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坐位,在背部脊柱區,兩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7胸椎,向上數2個椎骨即為第5胸椎,再從其棘突旁開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意舍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在背部脊柱區,與兩髂前上棘水平連線相平即為第4腰椎棘突,向上數5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再從其棘突旁開四橫指,平脾俞處即為本穴。

胃倉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在背部脊柱區,與兩髂前上棘水平連線相平即為第4腰椎,向上數4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再從其棘突旁開3寸處即是本穴。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後第1橫紋上兩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即是本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太衝穴:在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由第1、2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前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基底的前下方。

簡易取穴法:第1趾骨底前下緣的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即是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