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常見病的拍打治療二(2 / 3)

手法:拍推法,拍抓法,掌拍法,拳擊法。

操作

1.用拍推法自上而下拍推膻中、中脘、氣海及天樞,注意力度不宜過猛。

2.用拍抓法從上到下拍抓腰背部的神堂、意舍和胃倉。用掌拍法拍打脾俞、胃俞。

3.用掌拍法拍打上肢的內關和下肢的足三裏。

4.用拳擊法擊打足部的太衝和公孫。

注意事項

1.胃寒型嘔吐者不宜吃冷飲及其他寒涼性食物。

2.胃熱型嘔吐者忌食辣椒、白酒等辛辣刺激類食物。

3.食積者應控製飲食,少食多餐。

4.嚴重嘔吐者要臥床休息。

5.注意鍛煉,增強體質。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1.桂皮薑糖飲可治療胃寒型嘔吐。準備桂皮5克,薑20克,紅糖20克。

先將山楂洗淨去核,然後與桂皮、紅糖一起慢火煎煮,去渣取汁,趁熱服用。

每次15毫升,1日3次,7日為一個療程。

2.菊花白糖飲可治療胃熱型嘔吐。將野菊花30克急火煎湯,去渣取汁,加適量白糖,攪拌均勻後飲用。1日3次,連服3日。

3.山楂冰糖飲可治食積型嘔吐。先將100克山楂洗淨去核,切碎,放入鍋內,再加入25克冰糖和適量清水,濃煎成汁。每次飲50毫升,1日3次,連服3日。

鼻淵

概述

鼻淵,現代醫學稱之為鼻竇炎或鼻炎,是因邪犯鼻竇,竇內濕熱蘊積,釀成痰濁所致,以鼻流濁涕為基本特征,常伴頭痛、鼻塞、嗅覺失靈等症狀。患上鼻淵要及時治療,否則它會令人頭昏腦漲、鼻甲腫大、額眉疼痛、思維分散、記憶力衰退,嚴重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質量。

中醫認為,鼻是肺之外竅,鼻淵的形成與肺受外邪有莫大的關係。若風寒驟襲,肺失宣降,客邪上幹鼻竅,則致鼻塞流涕、不聞香臭。待寒邪被驅之後,鬱熱未清,釀為濁涕,壅塞在鼻竅之處,時間一久,化成膿涕,遷延不治而成鼻淵;膽經鬱熱,沿經犯上,蒸灼鼻竅,也是鼻淵形成的一大原因。膽經鬱熱型鼻淵的症狀表現為濁涕黃稠如膿,頭痛發熱,咽幹口苦,舌紅苔黃等;另外,脾胃濕熱,隨經上擾,亦可釀成鼻淵。此種類型的鼻淵表現為鼻涕黃濁,頭重眩暈,胸腔脹悶,小便赤黃,舌紅苔黃等。

治療鼻淵,需驅除寒邪,清肺宣熱,通鼻利竅。拍打治療鼻淵,應以陽明經穴和手太陰經穴為主。

取穴:百會、印堂、攢竹、迎香,風池、風門、肺俞、膽俞、脾俞,列缺、合穀。

定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將兩耳郭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印堂穴: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或仰臥位,兩眉頭連線之中點即是本穴。

攢竹穴:在麵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簡易取穴法:皺起眉頭,可見眉毛內側端隆起,隆起處即是本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仰臥,鼻唇溝平鼻翼外緣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俯伏坐位,用拇、食兩指從枕骨粗隆兩側向下推按,當至枕骨下緣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即斜方肌與胸鎖乳突之間,用力按有酸脹麻感處即是本穴。

風門穴:位於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取其下緣為一點,作一水平線,由大抒穴作一與後正中線的平行線,兩線的交點即是本穴。

肺俞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由此椎棘突下雙側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膽俞穴: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是第10胸椎骨,其棘突下緣旁開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列缺穴:在前臂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

簡易取穴法:張開兩手虎口,垂直交叉,一側示指壓於另一側的腕後橈側高突處,當示指尖所處赤白肉際的凹陷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手法:拳擊法,單指點擊法,掌拍法。

操作

1.用拳心從頭頂向側、後方擊打,重點擊打百會。再用拳背擊打印堂、攢竹。用單指點擊法點擊迎香。

2.用掌根或拳輪拍打風池。用掌拍法從上到下拍打風門、肺俞、膽俞和脾俞。

3.用掌拍法拍打列缺。用掌根或拳輪拍打合穀。

注意事項

1.注意防寒,預防感冒,盡量不與感冒患者接觸。

2.少食辛辣刺激、海鮮類食物,戒煙、酒,多食富含維生素的果蔬,如蘋果、胡蘿卜、菠菜等;病中多飲水,並補充營養。

3.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尤其是患病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生活起居的環境要清潔少病菌。

5.積極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絲瓜蜂蜜飲。將新鮮的絲瓜切絲晾幹,研成細末。每日晨起後,用開水衝泡約18克絲瓜沫,並加入一勺蜂蜜,攪拌均勻,飲下。絲瓜的醫用價值較高,有清熱利尿、活血通經、化瘀解毒之功效,主治鼻竇炎及副鼻竇炎而流臭鼻涕者。

熱敷療法用一條柔軟清潔的毛巾蘸取熱水,輕輕地敷鼻子上,等熱水冷卻了,將毛巾擰幹,再蘸取熱水敷在鼻子上,重複數次便可見效,一直堅持則可根除鼻淵。注意不要讓熱水把鼻子燙傷。

鼻出血

概述

鼻出血,又稱鼻出血,血量多時稱鼻洪或鼻大衄,是一種常見病症。

本病可由局部外傷,如挖鼻孔、撞擊等損傷引起,也可由鼻中隔彎曲、鼻腔和鼻竇炎證或腫瘤等引起。鼻出血表現在鼻子偶爾出血,或時作時止,反複發作,甚至血流如注不止。氣溫高或空氣幹燥也是引發鼻出血的重要因素。有的婦女在月經期容易鼻出血,稱為“倒經”,是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如失血過多,患者往往容易緊張,越緊張則越促使出血,嚴重者可見麵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快而弱和血壓降低等休克症狀。

中醫學認為,引發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肺有伏熱,或過食辛辣、飲酒過度導致的胃、肝火熱偏盛,或外感風熱,迫血妄行,熱灼肺絡,以致血溢清道,從鼻孔流出。亦有少數是因腎精虧虛或氣虛不攝所致。

根據病因機理的不同,鼻出血主要可分為肺經熱盛、陽明火熾及陰虛火旺三種類型。肺經熱盛性鼻出血常伴鼻塞、口鼻幹燥、咳嗽發熱等症狀;陽明火熾性鼻出血表現為血色深紅、身熱煩躁、口渴、口臭、牙宣、便燥結等症狀;陰虛火旺性鼻出血常伴口幹咽燥、頭暈眼花、手足心熱、失眠多夢、耳鳴、心悸等症狀。

取穴:上星、素髎、迎香,風池、風府,合穀。

隨症加減:肺經熱盛型鼻出血加拍尺澤、少商;陽明火熾型鼻出血加拍上巨虛、丘墟、太衝;陰虛火旺型鼻出血加拍三陰交。

定穴:上星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簡易取穴法:前發際中央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素髎穴:在鼻尖的正中央。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仰臥,鼻唇溝平鼻翼外緣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風池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

風府穴: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坐位,頭伏案,後發際中央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