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常見病的拍打治療三(3 / 3)

定穴:神庭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仰臥,在頭前部,前發際正中直上半橫指處即是本穴。

印堂穴: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或仰臥位,兩眉頭連線之中點即是本穴。

攢竹穴:在麵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簡易取穴法:皺起眉頭,可見眉毛內側端隆起,隆起處即是本穴。

睛明穴:在目內眥角稍上方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正坐,在目內眥角稍上方的凹陷中。

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正坐,取眉梢延長線與目外眥延長線之相交點即是本穴。

風池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

厥陰俞穴: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坐位,兩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即為第7胸椎,向上數3個椎骨,引一垂線,再從肩胛骨內側引一垂線,兩條垂線之間距離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心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此椎骨棘突下雙側各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膽俞穴: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是第10胸椎骨,其棘突下緣旁開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太衝穴:在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由第1、2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前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簡易取穴法:足背內側,第1、2趾之間連接處的縫紋頭即是本穴。

湧泉穴:在足底部,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簡易取穴法:五個足趾屈曲,屈足掌,當足底掌心前麵正中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將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的中點即為此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兩橫指處。

簡易取穴法:外膝眼穴與外踝前緣平外踝尖處連線的中點,距脛骨前脊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解溪穴: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足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從腳背第2趾直上作一直線,它與兩踝尖連線的交點處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單指點擊法,拳擊法。

操作

1.用掌心拍打神庭。用掌根拍打印堂、攢竹和太陽。用中指或示指點擊睛明。在拍打這些穴位的時候注意不要傷到眼睛和皮膚。

2.用掌根或拳輪拍打風池,用掌心或拳心拍打背部的厥陰俞、心俞、肝俞、膽俞、腎俞及命門。

3.掌心拍打腹部中脘處。掌拍下肢的豐隆、解溪、足三裏。

4.單指點擊太衝和行間,拳擊湧泉。

注意事項

1.注意控製食鹽攝入量,忌食過多鹽。

2.不暴飲暴食,控製體重。

3.戒煙戒酒。

4.善於控製情緒,少受不良情緒的影響和刺激。

5.積極進行體育鍛煉。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綠豆、海帶各100克,粳米250克。先將海帶洗淨切碎,與綠豆和粳米同煮成粥。此粥可作早、晚餐服食,長期堅持有降血壓的功效。

推拿療法

張開兩手虎口,示指在前,拇指在後,從耳上發際處推向頭頂,兩虎口在頭頂上會合後將頭發上提,反複推發10次,操作時稍用力。然後雙手五指自前額向腦後梳理按摩,至後頸時兩掌手指交叉以掌根擠壓後頸10次。這個簡單的按摩動作有降低血壓之用。

胃脘痛

概述

胃脘痛,簡稱胃痛,是指以上腹部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症的一種消化道病症。實際上,它是許多病的統稱,比如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複合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等。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脹、噯氣、返酸,甚至惡心、嘔吐等等。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肝氣犯胃、情誌不暢,外加飲食傷胃、寒邪客胃等,容易導致胃痛。胃是運化五穀的場所,主納腐熟水穀,若飲食不節、生冷過度、辛辣刺激,則會導致食滯不化,寒凝不散,氣機不暢,從而引起胃痛;若先天脾胃虛弱或長期勞倦、久病不愈、失於溫養導致脾胃不健,亦可引發胃痛;肝主泄導,可促進人體消化吸收,對脾胃有疏泄作用,並能調節情誌,若肝失條達或氣鬱傷肝則可致肝胃、脾胃不和,氣血阻滯以致胃痛;氣急惱怒傷肝,憂思焦慮傷脾,情誌不暢、氣機不順則可使胃傷。

治療胃痛需和胃、理氣、止痛,具體講就是要強健脾胃,驅寒散熱,溫陽養陰,暢血和氣,調節情誌。

取穴:中脘、建裏、下腕、梁門、天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曲池、內關、合穀,足三裏。

隨症加減:脾胃虛弱者加拍氣海、關元;肝氣犯胃者加拍太衝;氣滯血瘀者加拍膈俞。

定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將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的中點即為此穴。

建裏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

簡易取穴法:中脘與下腕的中點即是本穴。

下腕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簡易取穴法:將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的中點下2寸處即為此穴。

梁門穴: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簡易取穴法:將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的中點旁開2寸處即為此穴。

天樞穴: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簡易取穴法:由臍中作一條垂直於腹正中線的水平線,再由兩乳頭作兩條前正中線的平行線,過乳頭平行線與過臍水平線之交點與臍中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膽俞穴: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是第10胸椎骨,其棘突下緣旁開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三焦俞穴:在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坐位,兩髂前上棘最高點的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4腰椎,再向上數3個椎體,引一垂線,再從肩胛骨內側緣引一垂線,兩條垂線之間距離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肘,肘橫紋頭與肘關節橈側的高骨的中點即是本穴。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後第1橫紋上兩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