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常見病的拍打治療四(1 / 3)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簡易取穴法:肚臍直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直線,將直線五等份,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

太衝穴:在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由第1、2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前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膈俞穴: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7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手法:拍顫法,掌拍法,單指點按法。

操作

1.用拍顫法從中脘拍至建裏和下腕,再從梁門拍至天樞。從氣海拍向關元。

2.用掌拍法依次拍打背部的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和三焦俞。

3.用掌拍法拍打上肢的曲池和內關。用掌根或拳輪拍打合穀。

4.掌拍下肢足三裏。單指點按太衝。

注意事項

1.規律飲食,忌暴飲暴食,且多食清淡,不吃生冷、油膩、辛辣及被汙染的食物。

2.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氣順則通。

3.餐後不要立即劇烈運動,可慢步緩走以助消化。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高良薑30克,粳米50克,蔥白15克,大棗適量。先用高良薑加適量的水,在沙罐內煎取藥汁;再用藥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每日1次,連服3~7日。此方有暖胃辟邪之效,可養胃舒氣。

運動療法

經常活動腳趾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或站或坐,將雙腳放平,緊貼地麵,兩腳間的距離與肩同寬,腳趾連續做抓地再放鬆的動作60~90次,對腳部經絡形成鬆緊交替刺激。做此動作時可赤腳或穿柔軟的平底鞋,每日可重複多次。

消化不良

概述

消化不良,是由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分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質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現在打嗝、腹脹、腸鳴等症狀,常伴上腹部及胸部脹悶、疼痛,進食後疼痛或脹悶加重。另外,還可伴有厭食、惡心、排便不暢、精神不振等症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中醫學的“脘痞”、“胃痛”、“嘈雜”等範疇,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髒器。髒腑失和,情誌失調,加飲食不當,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本病需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消食導滯。

取穴:中脘、水分、氣海、天樞、章門,大椎、懸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四縫,足三裏。

定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位,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處即是此穴。

水分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簡易取穴法:肚臍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簡易取穴法:肚臍直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天樞穴: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簡易取穴法:由臍中作一條垂直於腹正中線的水平線,再由兩乳頭作兩條前正中線的平行線,過乳頭平行線與過臍水平線之交點與臍中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章門穴:在人體的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

簡易取穴法:直立,上臂緊貼胸廓側麵,屈肘,手指按壓同側缺盆處,肘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懸樞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坐位,在兩髂前上棘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點處為第4腰椎棘突,再向上數3個椎體,在其棘突下緣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三焦俞穴:在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坐位,兩髂前上棘最高點的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4腰椎,再向上數3個椎體,引一垂線,再從肩胛骨內側緣引一垂線,兩條垂線之間距離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四縫穴:在手指,第2~5指掌麵的近側指間關節橫紋的中央,一手4穴。

簡易取穴法:在手指,第2~5指掌麵的近側指間關節的中央。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手法:拍顫法,掌拍法,單指點擊法。

操作

1.用拍顫法從上到下拍打腹部的中脘、水分、氣海、天樞和章門。

2.用掌拍法從大椎拍打至懸樞,由肝俞拍至脾俞,至胃俞,至三焦俞。

3.單指點擊手指上的四縫。

4.掌拍下肢部的足三裏。

注意事項

1.忌暴飲暴食,細嚼慢咽,精粗糧合理搭配,少食生冷、油膩、產氣、不易消化之物。

2.保持大便通暢。

3.注意腹部保暖。

4.學會自我調節,常保情誌舒暢。

還可這樣治療

家用食療方

將100克新鮮番木瓜切丁,放入150毫升的酸奶中,攪拌均勻服食,每天1~2次,可助於消化和排便。

運動療法

手掌疊放在腹部,按順時針推揉腹部肌肉,每次推揉100圈,每天早晚各1次,可加快排便,治療消化不良。

膽囊炎

概述

膽囊炎是一種最常見的膽囊疾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膽囊炎表現在右上腹疼痛,呼吸或改變體位時更加劇烈。有的患者還會惡心、嘔吐或發熱,但一般不太劇烈。慢性膽囊炎常伴有腹脹、上腹或右上腹疼痛不適、胃灼熱、噯氣、吞酸等一係列消化不良的症狀,進食煎炸或多脂的食物後症狀更加明顯。炎症發作時,患者向右側靜臥,可減輕腹疼。

當代醫學認為,膽囊炎多發生於膽結石病的基礎上,誘發原因則是受到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以致病變。所以,拍打治療膽囊炎的方法也可用於治療膽結石。

本病屬中醫“肋痛”等範疇。中醫認為,膽、肝互為表裏,膽附於肝,若肝鬱氣滯,失於疏泄,肝、胃、脾不和,失於運健,則可導致氣滯血瘀,溫熱內積,熏蒸膽腑,致使膽囊腫大、發炎;另外,肝鬱失泄令膽汁排泄不暢,日益濃稠,天長日久,聚結成石,引發疼痛。治療膽囊炎,要疏肝利膽,行氣止痛,消排結石。

取穴:膻中、中脘、期門、日月、章門,膈俞、肝俞、膽俞,胃俞,陽陵泉、膽囊,丘墟、太衝。

定穴:膻中穴: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將兩乳頭連線,取其中點即是本穴。若女性兩乳頭下垂則由鎖骨往下摸四根肋骨處之胸骨柄中央即是本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將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的中點即為此穴。

期門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簡易取穴法:男性可任取體位,女性取仰臥位,乳頭直下,往下數2根筋骨處即是本穴。

日月穴: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位,由乳頭直下,與肋弓上緣之交點,即當第7、8肋軟骨之間處即是本穴。

章門穴:在人體的側腹部,當第11根肋骨遊離端的下方。

簡易取穴法:直立,上臂緊貼胸廓側麵,屈肘,手指按壓同側缺盆處,肘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膈俞穴: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7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