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俞穴: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是第10胸椎骨,其棘突下緣旁開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屈膝呈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膽囊穴:在小腿外側上部,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直下2寸。
簡易取穴法:屈膝呈90°,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往下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丘墟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太衝穴:在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由第1、2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前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單指點擊法。
操作
1.用掌拍法從膻中拍至中脘,再拍打整個脅肋,重點拍打期門、日月和章門。
2.用掌拍法從上到下依次拍打腰背部的膈俞、肝俞、膽俞和胃俞。
3.掌拍下肢的陽陵泉及膽囊。單指點擊丘墟和太衝。
注意事項
1.規律飲食,三餐定時定量,尤其要吃早餐。
2.飲食宜清淡少渣,易於消化,多飲湯水,忌食辣椒、洋蔥、烈酒、濃茶、及煎炸油膩的食物。
3.發病期間不吃產氣和帶氣味的豆類和果蔬,以免腹脹加重。
4.講究衛生,積極預防和治療膽道蛔蟲病。
5.善調情誌,保持精神愉悅。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菊花10克,山楂10克,粳米50克。先將食材洗淨,放入鍋中熬煮,成粥後冷卻服用。加入蜂蜜效果更佳。每日一次,早餐時服食。
泄瀉概述
泄瀉,又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頻繁,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且糞質稀薄如糜,泄時如水柱,或含未化完穀,或帶赤白黏液,常伴腸鳴、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常見於夏秋兩季。
腹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腹瀉多因感受寒濕、飲食不潔造成,發病急頻,一日可達10多次,且腹痛如絞,瀉後痛減,神倦乏力,舌苔黃膩;慢性腹瀉則因脾胃虛弱、腎氣不足、命門火衰而生。情誌不暢,過度緊張、抑鬱、惱怒致使肝氣不舒,橫逆克脾,升降失調,亦可導致急性腹瀉,遷延不治,演化為慢些腹瀉。脾虛患者稍食油膩即瀉;腎虛者在黎明前有臍周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肝氣不舒者每遇情緒波動而發病。
治療急、慢性腹瀉,需溫化寒濕,益補脾胃,止瀉固脫。應以藥物、食療為主,尤其是急性腹瀉,需及時就診治療。拍打可作為治療腹瀉的一個極好的輔助療法。
取穴:中脘、神闕、氣海、關元、天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命門、長強,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公孫。
定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位,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處即是此穴。
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
穴位禁忌:此穴被重擊後,會衝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和膀胱,傷氣機,損身體,不宜針刺。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簡易取穴法:肚臍直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直線,將直線五等份,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
天樞穴: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簡易取穴法:由臍中作一條垂直於腹正中線的水平線,再由兩乳頭作兩條前正中線的平行線,過乳頭平行線與過臍水平線之交點與臍中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大腸俞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髂脊最高點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由此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長強穴:在尾骨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簡易取穴法:俯臥,臀部抬起,尾骨尖與肛門的中央即是本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上巨虛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簡易取穴法:外膝眼即犢鼻穴向下直量2次四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即是本穴。
下巨虛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簡易取穴法: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9寸,條口下約一橫指,距脛骨前脊約一橫指處,當犢鼻與解溪穴的連線上取穴。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基底的前下方。
簡易取穴法:第1趾骨底前下緣的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單指點擊法。
操作
1.用掌拍法從中脘經神闕和氣海拍至關元。再拍打天樞處。
2.用掌拍法拍打腰背部的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和命門。再用單指點擊法點擊長強。
3.掌拍下肢部的足三裏、上巨虛和下巨虛。單指點擊公孫。
注意事項
1.注意飲食衛生,勿進食不潔淨或變質發黴的食物。
2.飲食宜清淡,忌食寒涼、油膩的食物,多飲熱水。
3.注意保暖,勿使肚子受涼。
4.避免不良刺激,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5.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100克粳米,8枚幹桂圓。先將桂圓去殼,並粳米共同熬煮成粥。
早晚當正餐服食,連服三五日,能有效治療腹瀉。
運動療法
手掌微握,用拳頭沿臍周輕輕叩打,每次叩打15圈,可緩解腹瀉。
便秘
概述
便秘是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大便幹燥、堅硬、秘結,不宜排出,或排出時間過長,或排出時間不長卻艱澀不暢,甚至引起肛門灼痛感。
引發便秘的原因很多,如水分攝入不夠,飲食不當,運動量少,精神緊張等。
便秘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病,尤其是辦公室一族、年老體衰者、過度肥胖者和妊娠期婦女的易患病。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腸蠕動無力,以致髒腑積熱過熾,津液虧失,氣血不足,陽盛陰虛,從而導致便秘。根據引發病因的不同,便秘可分為熱秘、冷秘、氣秘、虛秘四個類型。熱秘表現為大便幹結,小便短赤,麵紅身熱,或伴口幹口臭,腹脹腹痛,舌紅苔黃;冷秘表現為大便艱澀,小便清長,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腹中冷痛,麵色蒼白,舌淡苔白;氣秘表現為大便秘結,欲便不下,噯氣頻作,胸腹痞滿,納食減少,舌苔薄膩;虛秘表現為雖有便意,臨廁怒掙乏力,掙則汗出短氣,便後疲乏,大便並不幹結,麵色蒼白,舌淡苔薄。
治療便秘,需強健脾胃,通順腸道,生津養血,疏陽補陰。
取穴:中脘、關元、天樞、大橫、腹結、府舍,脾俞、大腸俞、小腸俞、長強,支溝、商陽、足三裏、承山。
定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位,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處即是此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直線,將直線五等份,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