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常見病的拍打治療六(1 / 3)

懸鍾穴:在外腳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

簡易取穴法:由外踝尖直上量四橫指,當腓骨前緣處即是本穴。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自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簡易取穴法:以手四指並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示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單指點擊法。

操作

1.用掌拍法拍打整個腰部及臀部,重點拍打腰奇、腰俞、長強、下髎、臀中、秩邊及環中、環跳。

2.用掌拍法從上到下依次拍打承扶、殷門、委中和承山,單指點擊昆侖。

3.用掌拍法從陽陵泉拍打至懸鍾。

4.用掌拍法從下到上由三陰交拍至陰陵泉。

注意事項

1.休息時不可選用過硬的板床,也不要坐得太久,尤其是不可長時間坐在既硬又涼的物體上。

2.要勞逸結合,生活規律化。

3.適當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運動後要注意保護腰部和患肢,內衣汗濕後要及時換洗。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薏仁70克,甘草30克,赤芍20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雞血藤12克。將食材洗幹淨,用清水煎服,日服2次,有散寒祛濕、溫陽益氣、血通絡的功效。

運動療法

坐位,足跟著地,足尖蹺起,兩手平放大腿上,隨即向前彎腰,兩手同時推向足部。初練時可能兩手很難推到足部,堅持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膝蓋疼痛

概述

膝蓋疼痛,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無力,活動受限,走路或上下樓梯時疼痛尤甚。本病常見於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部軟組織勞損、膝關節骨質增生、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及跌打挫傷等。

本病屬於中醫學“痹症”的範疇。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

關節疼痛則是由於人體自身肝腎陽精不足,抵抗力差,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浸淫膝部,流注關節,阻滯氣血暢行,不通則痛。治療膝關節疼痛,需強身固本,疏風,散寒,祛濕。

取穴:伏兔、梁丘、鶴頂、膝陽關、膝眼、陽陵泉、足三裏、血海、陰陵泉。

定穴:伏兔穴:在大腿前麵,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端的連線上,髕骨上6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屈膝呈90°,醫生以手掌後第1橫紋中點按在髕骨上緣中點,手指並攏押在大腿上,當中指尖端所到達處即是本穴。

梁丘穴:在髕骨外上緣上2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的連線上。

簡易取穴法:下肢用力蹬直,髕骨外上緣上方可見一凹陷,該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鶴頂穴:在膝關節處,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屈膝呈90°,髕骨上緣正中即是本穴。

膝陽關穴:在膝外側,當陽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屈膝90°,膝上外側突起之高骨即為股骨外上髁,其上方凹陷處,當股骨後,大筋前處即是本穴。

膝眼穴:在髕韌帶兩側的凹陷中,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簡易取穴法:坐位屈膝90°或仰臥位屈膝120°,髕骨下緣髕韌帶之兩側凹陷中即是本穴。雙腿共有4個膝眼。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屈膝呈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血海穴: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屈膝呈90°,醫者立於患者對麵,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膝蓋上,其拇指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自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拳擊法。

操作

1.用掌拍法從上到下依次拍打伏兔、梁丘、足三裏和陽陵泉。

2.拳擊鶴頂、膝陽關和膝眼。

3.用掌拍法從下到上拍打陰陵泉至血海。

注意事項

1.避免膝蓋受風,受潮,受涼。

2.營養均衡,適量補鈣。

3.避免過度勞累,要勞逸結合4.行走坐臥要小心,勿使膝部跌打受傷。

5.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還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