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拍打解除突發急症一(1 / 3)

疾病被發現時,通常已在我們的體內潛伏了很久,隻不過有些疾病喜歡以突然爆發的形式出現,給我們帶來意料不到的危害,讓我們措手不及,若我們無計可施便會成全它們邪惡的目的。其實,我們還是有很多種方法對付此類情況的,拍打療法就是其中的一種。下麵,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應對突發病症吧。

落枕

概述

幾乎每個人都有落枕的經曆,落枕時脖頸強直、酸脹、疼痛,不能靈活轉動,時常伴有後腦疼痛或偏頭痛。通常,落枕是因枕頭高低不適或太硬、睡姿不當、頸部不當姿勢固定時間過長,或突然扭轉受傷,或外感風寒等引起的。一般我們在入睡前並無任何症狀,晨起後卻感到項背部明顯酸痛,轉動脖頸時尤劇。輕者可在1日內自行痊愈,重者則可延至數天或數周。

中醫認為,落枕是因睡姿不當或體質虛弱,勞累過度,複風寒內侵使頸部的經脈痹阻,氣血凝滯所致。單純是因睡姿不當引起的落枕表現為頸項疼痛活動不利,活動時患側疼痛加劇,頭部歪向病側,舌脈如常人;因風寒內侵引起的落枕則表現為頸部疼痛,轉動受限,並伴惡風、微發熱、頭痛、舌淡、苔薄白等症狀。

取穴:風府、大椎、風池、天柱、大杼、風門、肩井,落枕穴、中渚、後溪,陽陵泉、懸鍾。

定穴:風府穴: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坐位,頭伏案,後發際中央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風池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

天柱穴:在項部,大筋外緣之後發際凹陷中,約當後發際正中旁開1.3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或俯臥,由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處即是啞門穴,由啞門穴旁開約兩橫指,項部大筋的外緣處即是本穴。

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風門穴:位於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取其下緣為一點,作一水平線,由大抒穴作一與後正中線的平行線,兩線的交點即是本穴。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簡易取穴法:以掌後第1橫紋按壓在病人的肩胛岡下緣,拇指按在大椎穴上,其餘四指並攏按壓肩上,示指靠近頸部,當中指彎曲時,中指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落枕穴:在手背第2、3掌骨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處。

簡易取穴法:握拳俯掌,掌背第2、3掌骨之間,自高突骨(掌指關節)後五分處即是本穴。

中渚穴:在手背第4、5掌骨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掌心向下,小指與環指指根間下2厘米的凹陷處即是本穴,用力按壓,會有力量脫落的感覺。

後溪穴: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

簡易取穴法:仰掌半握拳,手掌第2橫紋尺側端赤白肉際處即是本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懸鍾穴:在外腳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

簡易取穴法:由外踝尖直上量四橫指,當腓骨前緣處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單指點擊法。

操作

1.用掌心拍打風府至大椎,再用掌根拍打風池和天柱。

2.用掌拍法從大杼拍至風門,再反複拍打肩井。

3.用單指點擊法點擊手背部的落枕穴和中渚,再將雙掌側對擊,重點擊打後溪處。

4.用掌拍法從上到下拍打陽陵泉和懸鍾。

注意事項

1.選擇高低適當、軟硬適度的枕頭。

2.睡覺時盡量不要俯臥並把頭頸彎向一側,或過度屈曲、伸展脖頸。

3.注意不要受涼,睡覺時蓋好被子,尤其是要把肩頸部蓋嚴實。

4.飲食平衡,葷素合理搭配,多攝入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鈣的食品,如新鮮的蔬菜、水果、奶製品及豆製品等。

5.鍛煉身體,多活動頸椎。

還可以這樣做熱敷療法

將100克食醋加熱,然後用紗布蘸熱醋在頸背痛處熱敷,可用兩塊紗布輪換進行,痛處保持濕熱感,同時活動頸部,每次20分鍾,每日2~3次,兩日內便可治愈。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運動療法

首先,作緩慢的深呼吸,頭向左轉眼看左肩,再向右轉眼看右肩,回位放鬆。然後,兩肩分別作圓周活動,先抬肩向前轉動,再向後轉動;接著,坐下將雙手平放在大腿上,下巴慢慢垂到胸部,然後使頭從左至右再從右到左轉圈,深吸氣大聲呼氣,使頭頸部在緩慢的轉動中感到舒暢;最後,將頭偏向左肩,左手越過頭頂放在頭的右邊,另一隻手放在右肩上,之後輕柔地將頭向左拉;再將頭偏向右肩,做同樣的動作。

中風

概述

腦卒中是中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主要表現為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語言謇澀或失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症狀,且有起病急、變化快等特點。本病常見於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人很容易腦卒中。腦卒中可使腦神經細胞在短短的數分鍾內因缺氧而損壞或死亡,神經細胞的功能受限或喪失則會導致卒中後遺症的出現。卒中後遺症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吞咽困難、手足麻木等。由於本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死亡率高及並發症多等特點,因此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並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

中醫認為,腦卒中主要是由於腎陰不足,肝陽上亢,情誌不遂,勞倦過度,複加風邪入中,致使血瘀痰生,痹阻經絡,筋骨失養而發病。治療本病需祛風通絡,滋陰化痰。拍打對於卒中後遺症有很好的康複治療作用。

取穴:主穴:百會、風府、風池,大椎、夾脊。

隨症加減:口眼歪斜者加拍陽白、攢竹、承泣、地倉、頰車,合穀、內庭;語言不利者加拍啞門、廉泉;上肢運動障礙者加拍肩髃、肩貞、曲池、支溝、外關;下肢運動障礙者加拍環跳、殷門、風市、委中、承山、陽陵泉、足三裏、豐隆、解溪。

定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將兩耳郭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風府穴: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坐位,頭伏案,後發際中央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風池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夾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左右共34穴。

陽白穴: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處。

簡易取穴法:正視,由眉毛中點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攢竹穴:在眉頭凹陷中。

承泣穴: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簡易取穴法:正坐,直視前方,瞳孔直下0.7寸,下眼眶邊上即是本穴。

地倉穴: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

簡易取穴法:正坐,直視前方,從瞳孔向下作垂直線,與口角水平線的交點即為本穴。

頰車穴: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處,按之凹陷。

簡易取穴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內庭穴: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簡易取穴法:足背,第2、3蹠趾關節前凹陷中即是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