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門穴: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簡易取穴法:俯臥或正坐,在頸後區,後發際正中線上量0.5寸處即是本穴。
廉泉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把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下頜骨中點,拇指尖正指向喉結部,當拇指尖到達之處即是本穴。
肩髃穴:在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
簡易取穴法:手臂外展或平舉時,肩部出現2個凹陷,前下方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肩貞穴: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
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肘,肘橫紋頭與肘關節橈側的高骨的中點即是本穴。
支溝穴:手背腕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簡易取穴法:伸臂俯掌,掌背腕橫紋中點上四橫指,前臂兩筋之間處即是本穴。
外關穴: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簡易取穴法:立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兩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處即是本穴。
環跳穴: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與尾骨尖連線的外1/3處。
簡易取穴法:側臥位,下麵的腿伸直,以拇指關節橫紋,按在大轉子頭上,拇指指向脊柱,當拇指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殷門穴:在大腿背麵正中,臀橫紋下6寸。
簡易取穴法:取臀後橫紋中點及膕橫紋中點之連線的中央,由此往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風市穴: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雙手自然垂下,中指指尖處即是本穴。
委中穴:在膕窩正中央的橫紋上,兩條大筋的中間。
簡易取穴法:俯臥,微屈膝,膕橫紋正中央,兩筋之間即是本穴。
承山穴:在小腿後麵正中,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三角形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膕橫紋中央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兩橫指處。
簡易取穴法:外膝眼穴與外踝前緣平外踝尖處連線的中點,距脛骨前脊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解溪穴: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足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從腳背第2趾直上作一直線,它與兩踝尖連線的交點處即是本穴。
手法:五指叩擊法,單指點擊法,掌拍法。
操作
1.用五指叩擊法輕輕擊打頭部,重點叩擊百會、風府和風池。
2.用掌拍法或拳擊法從上到下拍打背部的大椎和夾脊諸穴。
3.用單指點擊法擊打麵部的陽白、攢竹、承泣、地倉和頰車;用掌根或拳輪拍打手背的合穀和足部的內庭。
4.用掌心拍打後頭部的啞門和前頸部的廉泉。
5.用掌拍法從下往上拍打曲池至肩髃,外關至支溝,再拍打肩貞處。
6.用掌拍法從殷門拍至委中、承山,再從環跳拍至風市、陽陵泉,最後從足三裏拍至豐隆、解溪。
注意事項
1.注意腦卒中的先兆征象,若出現血壓升高、波動,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症狀,盡早采取措施。
2.注意氣象變化,做好防護工作。
3.飲食清淡有節製,多吃果蔬,防治肥胖、高脂血症和高血壓,以降低腦卒中危險。
4.保持情緒穩定,排除急躁、暴怒、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先取黃芪、生薑各15克,桂枝、白芍各10克,加水煎煮,去渣取汁。
然後取粳米100克,紅棗4枚加水煨粥。粥成後倒入煎好的藥汁,調勻即可服食。每日1次,有溫經和血、益氣通脈之效,可治卒中後遺症。
運動療法
對於腦卒中後行動障礙者,需要進行被動運動以輔助治療。家屬或陪床可一手托起患者的上肢或下肢,一手上下左右轉動患肢,每次活動10分鍾,可令肢體功能日漸恢複,並可避免患者肌肉萎縮、關節痙攣等繼發性障礙。
中暑
概述
炎熱的夏季,豔陽高照,暑氣蒸騰,如果我們在沒有做足防暑降溫工作的條件下,在烈日下行走或勞作,時間一長就易中暑。中暑俗稱“發痧”,引發原因除了氣溫過高、烈日暴曬、勞作強度大外,還有人體自身的原因,如人體虛弱、睡眠不足等。中暑症狀有輕重之分,輕者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昏、胸悶、惡心、嘔吐、口渴、發熱不出汗、煩躁不安、全身疲乏、肢體自覺酸痛等;重者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可有肢體發冷、麵色蒼白、心慌氣短、全身冷汗,更有甚者可出現神誌昏迷、腓腸肌痙攣、四肢抽搐等症狀。
中醫學將中暑歸為溫病急症的範疇,認為過勞則傷氣,外加溽暑蒸騰,熱邪穢濁乘虛而入,耗傷氣陰或蒙蔽清竅而使人發病。治療中暑,需清熱排邪,醒腦開竅。
取穴:人中,百會,風池、大椎、大杼,曲澤、內關、十宣,委中、湧泉。
定穴:人中穴:在鼻唇溝正中。是急救昏厥的要穴。
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將兩耳郭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俯伏坐位,用拇、食兩指從枕骨粗隆兩側向下推按,當至枕骨下緣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即斜方肌與胸鎖乳突之間,用力按有酸脹麻感處即是本穴。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曲澤穴: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簡易取穴法:微屈肘,在肘關節可摸及一大筋,大筋的內側,肘橫紋上有一凹陷處即是本穴。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後第1橫紋上兩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即是本穴。
十宣穴:在十個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個穴。
委中穴:在膕窩正中央的橫紋上,兩條大筋的中間。
簡易取穴法:俯臥,微屈膝,膕橫紋正中央,兩筋之間即是本穴。
湧泉穴:在足底部,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簡易取穴法:五個足趾屈曲,屈足掌,當足底掌心前麵正中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手法:單指點擊法,掌拍法,拳擊法。
操作
1.用示指或中指連續點按人中,可令昏厥者蘇醒。
2.用掌根拍打頭頂的百會,再用掌心輕輕拍打整個頭部。
3.用掌根拍打風池,在從上到下拍打大椎和大杼。
4.用掌拍法從上到下由曲澤拍至內關。再用兩手互相點擊十宣。
5.從上到下掌拍委中處。拳擊湧泉。
注意事項
1.做好防暑措施,不在高溫或烈日下長時間行走或勞作。
2.多飲水,尤其是含鉀的茶水。
3.多吃西瓜、黃瓜等清涼止渴又解暑的果蔬。
4.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充沛的體力。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50克白扁豆,30克冰糖,鮮荷葉1小張,大米50克。先用3碗清水煮白扁豆,水沸後加入大米,小火熬煮,待扁豆黏軟後,放入冰糖及洗淨的鮮荷葉,再煮20分鍾即可食用。此粥有消暑解熱、和胃厚腸、止泄瀉之功效。
運動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