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拍打解除突發急症一(3 / 3)

坐靠在舒服的椅子上,雙腳自然前伸平放,雙目微閉,平心靜氣,按揉太陽和印堂穴約1分鍾。然後,將雙手十指相對,僅指尖頂端相接,同時做按壓動作50次。此運動可刺激太陽、印堂和十宣穴,能開竅醒目,清熱解暑。

發高燒

概述

一般情況下,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4℃之間,37.4℃~38℃則為低燒,38.1℃~39℃為中燒,39℃以上即為高燒。發高燒時我們會感到額頭滾燙、頭暈目眩、口幹舌燥、周身無力、甚至意識模糊、五內若焚。

高燒可以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引起高燒的原因有很多,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排泄係統及皮膚感染等,或藥物熱、血清病等變態反應性疾病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中醫學認為,高燒屬“溫病”範疇,認為發病原因是身體虛弱,寒濕邪侵,脈絡不暢,邪熱熾盛於氣分和營分,使氣營兩燔而致發燒。治療發燒,需清氣涼營。

取穴:風池、大椎、大杼、風門、神堂、曲池、列缺、外關、合穀、魚際。

定穴:風池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風門穴:位於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取其下緣為一點,作一水平線,由大抒穴作一與後正中線的平行線,兩線的交點即是本穴。

神堂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坐位,在背部脊柱區,兩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7胸椎,向上數2個椎骨即為第5胸椎,再從其棘突旁開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肘,肘橫紋頭與肘關節橈側的高骨的中點即是本穴。

列缺穴:在前臂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

簡易取穴法:張開兩手虎口,垂直交叉,一側示指壓於另一側的腕後橈側高突處,當示指尖所處赤白肉際的凹陷即是本穴。

外關穴: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簡易取穴法:立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兩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處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魚際穴:在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簡易取穴法:屈肘立掌,手掌橈側掌指關節後第1掌骨中間,赤白肉際處,即手掌麵與背麵交界處就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拳擊法。

操作

1.用掌根拍打風池。

2.用掌拍法從上到下拍打大椎、大杼、風門及神堂。

3.用掌拍法從下到上拍打列缺和曲池處。

4.用掌根拍打合穀。掌拍外關。

5.雙拳輪相對擊打魚際。

注意事項

1.發燒期間,忌飲酒,忌食辛辣、生冷的食物。

2.注意保暖防寒,適時增減衣物。

3.平常多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鮮百合20克,荸薺5個,雪梨1個,冰糖適量。將鮮百合掰瓣洗淨,將荸薺、雪梨去皮,切成小丁,投入鍋中,再加適量的冰糖,最後注入清水。

先用大火煮,待鍋開後改用小火,再煮20分鍾即可服食。此美食可清熱去火,潤肺止咳。

敷貼療法

在高燒無法忍受時,可以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反複更換毛巾,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裏,放在額頭上。

胃腸炎

概述

胃腸炎是指胃腸黏膜及其深層組織的出血性或壞死性炎症,通常分為慢性胃腸炎和急性胃腸炎兩種。慢性胃腸炎主要表現為腹瀉、腹脹、厭食、噯氣、惡心等,或伴有心悸、乏力、嗜睡、多汗、潮熱、頭痛等症狀,也可能出現失眠、焦慮、憂鬱等精神異常現象。

急性胃腸炎表現為胃腸道黏膜充血、水腫、黏液增多,或伴有出血、糜爛等症狀,發之於外則為急性嘔吐、泄瀉,常伴發熱、精神疲乏、周身無力等。引發本病的原因主要有飲食不潔,過食生冷、腐敗、汙染、有毒或刺激性強、不易消化的食物。中醫認為本病是因腎陽不足,脾胃虛弱,情誌不暢,飲食不當,複感外邪以致脾胃之陽俱傷,運化失職,濕熱壅滯而發。

取穴:中脘、氣海、關元,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內關、合穀,陰陵泉、足三裏。

定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穴法:將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的中點即為此穴。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簡易取穴法:肚臍直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直線,將直線五等份,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大腸俞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髂脊最高點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由此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後第1橫紋上兩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自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手法:拍顫法,掌拍法,拳擊法。

操作

1.用拍顫法從上到下依次拍打中脘、氣海和關元。

2.用掌拍法從上到下拍打腰背部的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

3.用掌根或拳輪拍打合穀,並掌拍內關。

4.用掌拍法拍打下肢的陰陵泉和足三裏。

注意事項

1.注意飲食衛生,勿食不潔、腐爛的食物。

2.忌食寒涼食物,不宜吃富含纖維素的果蔬及油炸、辛辣、脹氣類的食物,可食米湯、蛋湯、藕粉、鮮果汁等流質食物。

3.多飲開水,適量飲紅糖水和淡鹽水。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將60克白扁豆略炒研末,把60克藿香葉曬幹研碎,將兩者混合。每次取10克混合物,用熬製的薑湯衝服,每日4~5次。

敷貼療法

取大蒜頭50克,將蒜搗爛炒熱,敷於臍中神闕穴處,外用紗布包紮固定,每日換藥1次。民間常用此法治療胃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