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是指無器質性病變,但有一些功能改變使人不適的狀態,比如頭昏腦漲、視力模糊、失眠、健忘、盜汗等,腦力勞動者、體力勞動繁重者、壓力過大者、飲食不規律者是亞健康的易患人群。在生活壓力漸大的今天,亞健康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存質量。拍打療法可調理、治療亞健康,讓人們擁有無病一身輕的輕鬆生活。
大腦疲勞
概述
大腦像其他身體器官一樣是容易疲勞的,若長時間用腦,過度思慮、緊張、抑鬱,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營養供給,就會使大腦疲於運行,出現頭昏腦漲、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反應遲鈍、疲乏無力等狀況,這些都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種狀況如不能得到及時緩解,就會使人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或引發其他疾病。
大腦疲勞屬於中醫學“健忘”的範疇。中醫認為大腦與心、脾、腎三髒器有密切關係,腦疲勞是由心脾虧損、心神失養,或因心腎內耗、髓海空虛所致。
取穴:百會、四神聰、上星、太陽、風府、安眠、風池,心俞、肝俞、腎俞,合穀,湧泉。
定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將兩耳郭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四神聰穴: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共4穴。
簡易取穴法:正坐位,取兩耳尖連線中點,並以之為圓心,以1寸為半徑作一圓,該圓周與兩耳尖連線及前後發際正中線之4個交點即是本穴。
上星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簡易取穴法:前發際中央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正坐,取眉梢延長線與目外眥延長線之相交點即是本穴。
風府穴: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坐位,頭伏案,後發際中央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安眠穴:在項部,翳風與風池連線的中點。取穴時采用側臥或側坐位。
風池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
心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此椎骨棘突下雙側各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湧泉穴:在足底部,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簡易取穴法:五個足趾屈曲,屈足掌,當足底掌心前麵正中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五指叩擊法,拳擊法。
操作
1.先用掌拍法拍打整個頭部,再用五指叩擊法重點叩打百會、四神聰、上星、太陽、風府、安眠及風池。
2.用掌拍法從上到下依次拍打心俞、肝俞和腎俞。
3.用掌根或拳輪拍打合穀。
4.用拳擊法擊打腳底的湧泉。
注意事項
1.注意休息,不過度用腦,並保證良好睡眠。
2.調節情誌,緩解壓力。
3.適時給大腦提供充足營養,多吃大棗、核桃、魚等補腦食品。
4.經常運動,如散步、打球、跳操等。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家雞1隻,栗子150克,去核紅棗15枚。先將雞切成塊狀,大火煸炒,後加佐料,燉至八成熟,然後加紅棗和栗子悶熟,服食。每周2次,能滋補大腦。
運動療法
平心靜氣,排除雜念,雙眼微閉,向前後左右晃動腦袋,可有效緩解大腦疲勞。
健忘
概述
繁忙的工作、雜亂的頭緒易令大腦思維能力下降,反應遲鈍,記憶力差,出現健忘的情況;腦出血、外力撞擊、酒精中毒、電擊等因素刺激也可導致健忘。年老體弱者,腦力減退更為明顯,常伴有健忘症狀。總之,健忘是人體智能活動障礙的一種表現。本病常見於神勞、腦萎、頭部內傷、中毒等腦係為主的疾病之中。
中醫學認為,健忘多因心脾虧損、心神失養、腎氣不足、髓海空虛所致,或因瘀痰阻痹而成。治療本病需滋陰補腎,養精填髓,益氣養血,化痰通竅,養心醒腦。
取穴:百會、太陽,心俞、腎俞、膏肓、誌室,內關、神門,足三裏、太溪。
定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將兩耳郭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正坐,取眉梢延長線與目外眥延長線之相交點即是本穴。
心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此椎骨棘突下雙側各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膏肓穴: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俯臥位,在背部脊柱區,兩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7胸椎,向上數3個椎骨即是第4胸椎,再從其棘突左右旁開四橫指處即為本穴。
誌室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後第1橫紋上兩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即是本穴。
神門穴: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仰掌屈肘,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突起圓骨,其後緣向上可捫及一條大筋,這一大筋外側緣與掌後腕橫紋的交點即是本穴。
足三裏穴: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簡易取穴法: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當內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手法:五指叩擊法,掌拍法,單指點擊法。
操作
1.用五指叩擊法扣打整個頭部,重點叩擊百會和太陽。
2.用掌拍法自上而下由心俞拍至腎俞,由膏肓拍至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