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拍打上肢的內關和神門。
4.拍打足三裏。單指點擊太溪。
注意事項
1.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且適時給大腦補充營養。
2.少吃甜膩或太鹹的食物,多吃新鮮果蔬。
3.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變雜亂無章為井然有序。
4.注意鍛煉,增強體質。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將150克黃豆洗淨,與切成小塊的沙丁魚一起加水燉食或紅燒,每天或隔天1次,有增強記憶、延緩腦細胞衰老的作用。
運動療法
做瑜伽或打太極拳能使人平心靜氣,精神集中,有利於治療健忘症。
失眠
概述
失眠,即睡眠障礙,是指某些人在正常的生理睡眠期無法入睡或無法保持睡眠狀態而導致睡眠不足的一種狀態。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易醒,重者徹夜難眠,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症狀。失眠多見於西醫的神經衰弱。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身體疾病,如心髒病、哮喘、甲亢等,嘈雜不適的環境,憂慮、興奮、恐懼等精神因素,及藥物或其他物質因素,如濃茶、咖啡、酒精等。
中醫將失眠稱為“不寐”,認為失眠多由七情所傷,或思慮過多,或驚恐過度所致;髒腑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亦是導致失眠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有天生稟賦不足而致失眠者。治療失眠需驅除實邪,調節髒腑,養心安神。
取穴:百會、四神聰、安眠、大椎、神道、心俞、腎俞、內關、神門、湧泉。
定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將兩耳郭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四神聰穴: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共4穴。
簡易取穴法:正坐位,取兩耳尖連線中點,並以之為圓心,以1寸為半徑作一圓,該圓周與兩耳尖連線及前後發際正中線之4個交點即是本穴。
安眠穴:在項部,翳風與風池連線的中點。取穴時采用側臥或側坐位。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神道穴: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坐位,在背部脊柱區,兩肩胛骨下角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點處為第7胸棘突,再向上數2個椎體,即第5胸椎,它的下緣凹陷處即是本穴。
心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此椎骨棘突下雙側各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後第1橫紋上兩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即是本穴。
神門穴: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仰掌屈肘,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突起圓骨,其後緣向上可捫及一條大筋,這一大筋外側緣與掌後腕橫紋的交點即是本穴。
湧泉穴:在足底部,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簡易取穴法:五個足趾屈曲,屈足掌,當足底掌心前麵正中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手法:五指叩擊法,掌拍法,拳擊法。
操作
1.用五指叩擊法叩擊整個頭部,重點叩擊百會、四神聰及安眠。
2.用掌拍法從上到下自大椎拍至神道,自心俞拍至腎俞。
3.掌拍上肢部的內關和神門。
4.拳擊腳底的湧泉。
注意事項
1.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
2.睡前不宜吃太飽,也不宜做劇烈運動。
3.飲食規律,多吃紅棗、核桃、小米等安神補腦類食品。
4.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5.放下精神負擔,舒緩壓力。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取蓮子30克、龍眼肉30克、百合20克、山藥20克、紅棗6粒、粳米30克,文火煮粥,食時加紅糖調味。早晚食用,可每天1次,可治療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病症,也可用於病後調養。
運動療法
每晚洗腳後,端坐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整個左腳底板若幹次,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腳底板若幹次,以感到微微脹痛為宜。這個小動作可幫助入眠。
焦躁煩悶
概述
沉重的工作及生存壓力、快速的生活節奏、高強度的勞作或學習,常使現代人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當其超出了精神可承受的限度,人就會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出現焦慮不安、抑鬱不樂、煩悶焦躁等不良情緒。
某些疾病,如甲亢等也可致使情緒暴躁煩悶。如長期得不到緩解,則會導致神經係統紊亂及內分泌失調,影響髒腑及器官正常功能的發揮,出現食欲缺乏、頭痛心煩、快速衰老、麵色無華、免疫力下降、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等症狀。
中醫認為,情誌失調、氣鬱痰生、肝火上擾是引發暴躁情緒的主要原因。
緩解焦慮煩躁需調節情誌,疏肝理氣,化痰驅火。
取穴:百會、太陽,心俞、肝俞、膽俞、魂門,膻中、鳩尾、關元、期門,間使,太衝。
定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將兩耳郭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正坐,取眉梢延長線與目外眥延長線之相交點即是本穴。
心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個椎骨,此椎骨棘突下雙側各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膽俞穴: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個椎骨,即是第10胸椎骨,其棘突下緣旁開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魂門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第9胸椎棘突旁開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膻中穴: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將兩乳頭連線,取其中點即是本穴。若女性兩乳頭下垂則由鎖骨往下摸4根肋骨處之胸骨柄中央即是本穴。
鳩尾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
簡易取穴法:仰臥,將胸劍結合點與臍中連線八等份,連線的上1/8處即是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