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拍打調理亞健康二(1 / 3)

斜視

概述

斜視是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屬眼外肌疾病,臨床上將其為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兩大類。共同性斜視以眼位偏向顳側,眼球無運動障礙,無複視為主要特征;麻痹性斜視則表現為眼球運動受限、複視,並伴眩暈、惡心、步態不穩等症狀。斜視病因複雜,現代西醫學除針對病因及手術治療,對病因不明者,尚無理想方法。

中醫認為斜視多由脾胃虛弱、脈絡空虛,或肝腎虧損、精血不足、目係失養所致。治療本病需強健髒腑,培元固本,行氣活血,容養目係。

取穴:絲竹空、瞳子髎,風池、大椎、大杼、肝俞、脾俞、腎俞、膏肓、神堂,足臨泣。

隨症加減:眼睛向外斜視加拍攢竹、晴明;眼睛向內斜視加拍球後、合穀。

定穴:絲竹空穴:在麵部,當眉梢凹陷處。

瞳子髎穴: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仰臥,眼睛外側1厘米處即是本穴。

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俯伏坐位,用拇、食兩指從枕骨粗隆兩側向下推按,當至枕骨下緣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即斜方肌與胸鎖乳突之間,用力按有酸脹麻感處即是本穴。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膏肓穴: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俯臥位,在背部脊柱區,兩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7胸椎,向上數3個椎骨即是第4胸椎,再從其棘突左右旁開四橫指處即為本穴。

神堂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

簡易取穴法:坐位,在背部脊柱區,兩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7胸椎,向上數2個椎骨即為第5胸椎,再從其棘突旁開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足臨泣穴: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後方,小趾伸肌腱外側的凹陷處。

攢竹穴:在麵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簡易取穴法:皺起眉頭,可見眉毛內側端隆起,隆起處即是本穴。

睛明穴:在目內眥角稍上方的凹陷中。

球後穴:在眼瞼部,當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手法:單指點擊法,掌拍法。

操作

1.單指點擊絲竹空、瞳子髎;點擊攢竹、睛明或球後。

2.用掌根拍法風池和大椎;從上到下,自大杼拍至肝俞、脾俞和腎俞,自膏肓拍至神堂。

3.單指點擊足臨泣。

注意事項

1.預防斜視要從嬰幼兒時期抓起,家長應注意觀察孩子的眼睛發育和變化。

2.注意眼部衛生。

3.不要躺著看書,不可長時間看書、看電視、上網、打遊戲機,盡量不看三維圖等。

4.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適時做眼睛保健操。

還可以這樣做按摩療法

正坐或仰臥,閉目,用雙手的示指和中指的指腹按順時針方向按揉眼睛四周的睛明穴、攢竹穴、魚腰穴、球後穴及絲竹空和瞳子髎1~3分鍾。

再用拇指按順時針按揉合穀穴30下,可幫助矯正斜視。

耳鳴

概述

耳鳴是指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患者常自覺耳內或顱內有嗡嗡聲,或如蚊蟲鳴叫,或如火車奔跑,或如馬達轟鳴,或如海水漲潮,且聲音時大時小,常伴有聽力下降、頭暈目眩等症狀。引起耳鳴的原因主要有外界噪聲、耳部疾病、血管畸形、聽神經瘤、頭部外傷、精神緊張、耳毒性藥物等。

中醫認為,耳鳴有虛實之分。虛者多因肝腎不足,脾胃虛弱,以致虛火上擾清空,常伴頭暈、目眩、腰痛、遺精、帶下、脈弱等症狀;實者多由於暴怒傷肝,使肝火上逆,或風熱侵襲,痰濁上壅,以致耳中鳴聲驟起,按之不減,常伴口幹麵赤、煩躁易怒、脈弦等症狀。

取穴:角孫、翳風、耳門、聽宮、聽會,大椎、命門、大杼、肝俞、腎俞、膏肓、神堂,合穀、中渚,湧泉。

定穴:角孫穴:在頭部,平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簡易取穴法:側坐,折耳郭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張口時有凹陷處。

翳風穴:在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側坐,張口取穴,將耳垂向後按,正對耳垂的邊緣凹陷處即是本穴。

耳門穴:口微張,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凹陷處。

聽宮穴:張口,耳屏前方稍下凹陷處,下頜髁狀突後。

聽會穴: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大椎穴。

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