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拍打美容瘦身一(3 / 3)

敷貼療法

將抹茶1小匙、蛋清1個、麵粉1.5大匙、蜂蜜少許混在一起,攪拌均勻,塗於麵部,15分鍾後洗去。每天1次,有收縮毛孔之效。

眼袋

概述

眼袋,就是下眼瞼水腫,由於眼瞼皮膚很薄,皮下組織薄而鬆弛,很容易發生水腫現象,從而產生眼袋。眼袋的形成有諸多因素,熬夜、睡前飲水過量等都易催生眼袋。另外,遺傳也是眼袋出現的重要因素,而且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明顯。

由於聚集在眼瞼處的血管很多,且此處皮下組織很少,皮膚又特別薄弱,所以眼部周圍的血液循環容易停滯在此。當周圍血管回流不暢,則會造成淋巴代謝減緩,使得多餘的水分及血液積聚在眼睛下方,形成腫脹,即眼袋。眼袋會給人憔悴、衰老的感覺。既然眼袋是由於血流不暢形成的眼瞼部水腫,那我們就可用拍打相關穴位的方法去疏通血液瘀阻,使眼瞼處的血液循環暢通起來,眼袋就會自然消失了。

取穴:攢竹、魚腰、絲竹空、睛明、承泣、瞳子髎、四白,脾俞、腎俞,三陰交、公孫,上巨虛、豐隆。

定穴:攢竹穴:在麵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簡易取穴法:皺起眉頭,可見眉毛內側端隆起,隆起處即是本穴。

魚腰穴:正坐平視,本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間。

絲竹空穴:在麵部,當眉梢凹陷處。

睛明穴:在目內眥角稍上方的凹陷中。

承泣穴: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簡易取穴法:正坐,直視前方,瞳孔直下0.7寸,下眼眶邊上即是本穴。

瞳子髎穴: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仰臥,眼睛外側1厘米處即是本穴。

四白穴:在瞳孔直下,當顴骨上方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正坐平視,瞳孔直下垂線與平鼻翼下緣水平線之交點即為巨髎穴,巨髎與瞳孔間的中點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簡易取穴法:以手四指並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示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即是本穴。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基底的前下方。

簡易取穴法:第1趾骨底前下緣的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即是本穴。

上巨虛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簡易取穴法:外膝眼即犢鼻穴向下直量2次四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即是本穴。

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兩橫指處。

簡易取穴法:外膝眼穴與外踝前緣平外踝尖處連線的中點,距脛骨前脊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手法:五指叩擊法,單指點擊法,掌拍法。

操作

1.五指並攏微屈,用五指指腹叩打攢竹、魚腰、絲竹空及睛明、承泣、瞳子髎,再單指點擊四白。

2.用掌拍法從脾俞拍至腎俞。

3.用掌拍法從上到下拍打上巨虛和豐隆;從下到上拍打公孫和三陰交。

注意事項

1.睡前半小時不喝水。

2.讓眼睛適當休息,不使其過度疲勞。

3.經常輕輕按摩眼瞼及四周,促進血液循環,但不要大力揉擦眼睛。

4.忌節食過度,營養不良也會導致眼袋出現。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準備鮮魚1條,蘋果2個,紅棗10枚,生薑2片。先將魚洗幹淨並在其身上劃刀,用料酒和鹽微醃,蘋果洗淨切塊,紅棗略泡備用;在鍋中放適量水,投入蘋果塊、紅棗、薑片,大火燒開;在另一口鍋中放少許油,將魚身兩麵煎炸;把煎好的魚放進蘋果紅棗湯中,小火燉約2個小時。每晚服食,很快就會發現眼袋和黑眼圈統統不見了。

敷貼療法

用甘菊、玫瑰花瓣泡一小杯茶,放入冰箱中冷凍約15分鍾,然後用一小塊化妝棉浸在茶中,再把它敷在眼瞼上,可消除眼袋水腫。

酒糟鼻

概述

酒渣鼻俗稱紅鼻子、紅鼻頭,是一種發生於鼻頭及其周遭的慢性皮膚炎症。本病多見於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但男性常重於女性。突出特征是麵部中央有暗紅色斑片,時間稍長常伴有丘疹、膿皰和毛細血管擴張等現象,晚期還會出現鼻贅。在進食酒、辣椒等辛辣食物及油膩食物後或精神高度緊張時,症狀更為明顯。引發酒渣鼻的主要原因有毛囊蟲感染、飲酒過量、過食辛辣、環境影響、內分泌失調、消化不良、長期便秘等。

中醫認為酒渣鼻是因飲食不當,傷及脾胃,使脾胃積熱過熾,肺經蘊熱,上幹鼻竅,複被風寒外鬱而致。因此治療本病需清熱化濕,活血化淤。

取穴:印堂、迎香、顴穋、地倉、承漿、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胃俞、溫溜、陽溪、合穀、外關、中衝、勞宮。

定穴:印堂穴: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或仰臥位,兩眉頭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左右各一穴。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仰臥,鼻唇溝平鼻翼外緣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顴髎穴: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側坐位,在顴骨下緣平行線與目外眥角垂線的交點處即是本穴。

地倉穴: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

簡易取穴法:正坐,直視前方,從瞳孔向下作垂直線,與口角水平線的交點即為本穴。

承漿穴:在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肺俞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頸背交界處椎骨的最高點為第7頸椎,向下數3個椎骨,引一垂線,再從肩胛骨內側緣引一垂線,兩條垂線之間距離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溫溜穴: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

簡易取穴法:側腕屈掌,以手掌按另一手臂,拇指放於肘彎處,小指頭所在位置即是本穴。

陽溪穴: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外關穴: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簡易取穴法:立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兩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處即是本穴。

中衝穴: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勞宮穴: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單指點擊法。

操作

1.用掌根拍打印堂、單指點擊迎香、顴穋、地倉和承漿。

2.用掌拍法拍打大椎,由大杼向下拍至肺俞、脾俞和胃俞。

3.用掌根拍法合穀,再從合穀向上沿著拍至溫溜。

4.用雙手中指分別拍打點擊左右側中衝;拍打外關;用掌根或中指點擊勞宮。

注意事項

1.忌飲酒和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平時注意內分泌,保持大便通暢。

3.不要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睡眠和良好的精神狀態。

4.避免過冷或過熱的刺激,日常洗臉用溫水。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將銀花9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放入鍋內,再加入500毫升水,一齊煎煮,取藥汁30毫升並粳米60克同煮成粥,每晚睡前食用。

敷貼療法

準備桔核3克、核桃仁1個;將桔核微炒至黃,曬幹研末,核桃仁亦研成末,兩藥混勻,再以溫酒調之。睡前趁熱敷於鼻上,早晨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