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午時(11點—13點)心經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
“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麵。”氣血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若能在午時能小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8.未時(13點—15點)小腸經旺——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
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歸於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在未時對人1日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幹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毒降火。
9.申時(15點—17點)膀胱經旺——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
膀胱貯藏水分和津液,水分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如果膀胱有熱,可導致遺尿。申時人體溫較低,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活動有助於津液循環,喝滋陰清火的茶水也有效。
10.酉時(17點—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之氣清。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髒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清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適宜大量喝水。
11.戌時(19點—21點)心包經旺戌時護心髒,減壓心舒暢。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同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髒周圍外邪,使心髒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其他可以放鬆心情,釋放壓力的活動。
12.亥時(21點—23點)三焦經旺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
三焦是六腑中做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夠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達到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人若想長壽,應在亥時入睡,如不想此時睡覺,可看電視、看書或聽音樂,但睡覺時間不要晚於亥時。
十二經脈與十二經筋的關係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係,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作用: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
經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淺部,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多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髒腑。經筋的分布,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盡相同。其具體分布如下:
1.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向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外),上向膕內則,與膕部另支合並上行結於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於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於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於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於鼻旁。
2.足少陽經筋:起於第4趾,向上結於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於膝外側;其分支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係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於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後,上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於鼻旁。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
3.足陽陰經筋:起於第2、3、4趾,結於足背;斜向外上蓋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並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布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
其中分支從麵頰結於耳前。
4.足太陰經筋:起於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踝;直行者,絡於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上向腹部,結於臍,沿腹內,結於肋骨,散布於胸中;其在裏的,附著於脊椎。
5.足少陽經筋: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裏,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6.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經筋。
7.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小指上邊,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腳踝)的後麵,進入並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外眥,上額,結於額角。
8.手太陽經筋:起於和環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係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於額角。
9.手少陽經筋:起於示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麵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10.手太陽經筋:起於手拇指上,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髃前方,上麵結於缺盆,下麵結於胸裏,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
11.手少陽經筋: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布於脅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於胸中,結於膈。
12.手少陽經筋:起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於乳裏,結於胸中,沿膈向下,係於臍部。
十二皮部
皮部,是體表皮膚按經絡所屬分部。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分布部位劃分為十二皮部。這是經絡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皮膚-絡脈-經脈-髒腑各層次的最外部位。
十二皮部,手足上下相合稱為六經皮部。體內的疾病,通過經絡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療方法,則可從皮部影響經絡及髒腑,因而外部診察法(外診法)和外部治療法(外治法)與皮部關係最大。
功能:1.抗禦外邪,保衛機體。2.反映內在髒腑、經絡的病變。3.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達到治療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