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鬆筋的工具
專業工具
1.牛角刮痧板:牛角質地堅硬又耐水,色澤烏黑,外表粗糙有起伏的波浪形狀,帶濕性,所以製品很滋潤,相對較脆,適合做成刮痧板用來按摩、刮痧用。它能涼血解毒,製成的刮痧板平、彎、有棱角而光滑、小巧、精致、運用自如,是民間傳統最好的刮具。
2.玉製刮痧板:玉石具有清熱解毒、潤膚生肌、活血通絡、明目醒腦之功效。玉石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常佩戴玉飾品可以起到治療保健的作用;玉石還具鎮靜作用,民間早有孕婦分娩時用雙手握玉以鎮痛助產的習俗。用清涼的玉石按摩麵部皮膚,可以鎮靜神經,消除皺紋。
3.牛角按摩棒:使用牛角按摩棒可涼血解毒,不產生靜電,能促進身體血液循環,經常使用既能止癢排毒。因為牛角可以吸收對方的火氣,在經絡鬆筋按摩手法中,根究人體十二經脈能量的醫學原理,將體內“筋結”、“氣阻”疏通,幫助全身氣血循環正常,恢複自然免疫力。而且手法簡單易學,安全性高,不費力氣。
4.按摩刷:一般為木質,齒梳末端為小圓頭,可以隨身攜帶,用其輕拍頭部,可取代手部按摩的技法。
家居工具
1.寬齒梳:具有按摩頭發,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順序是從發根梳到發尾,適宜起床或睡前使用。
2.煮熟的雞蛋:將煮熟的雞蛋去皮,在麵部順著肌肉方向輕輕揉擦,有平皺、美白的作用。
3.按摩梳:順時針方向輕輕地刮拭腹部,可以代替手的按摩。
4.毛巾:經常利於腳趾將毛巾夾起,可以刺激腳趾穴位,增強末端微循環,也能增強腳趾的靈活度。
手邊的工具
1.玻璃杯或陶瓷杯:在杯內裝六七分滿溫熱的水,從下巴至耳下、嘴角至耳中、鼻翼至太陽穴做按摩動作並向上移動,有促進血液循環,潤膚亮臉的作用。
2.傘柄或類似傘柄的用具:利用傘柄的彎度,對著肩膀的肩井、肩俞中等穴位輕輕敲擊,效果也不錯。
3.裝滿水的膠瓶:商場、超市、賣店都有瓶裝水或飲料出售,其容量大約500~600毫升,常可以用這種瓶子裝滿水來取代啞鈴做肌肉的伸展運動。
4.熱水袋:將熱水袋用毛巾包好放在肚臍上,並輕輕揉動,有利於促進腹部的血液循環。
5.乒乓球:用手將乒乓球擦熱,用帶有熱氣的乒乓球刺激手心穴位,可促進血液循環,使雙手靈活,其他表麵光滑的小球也有類似的作用。如網球、彈珠等,放到腳底滾動,能起到足底按摩的作用。
經絡鬆筋的方法
按摩法
又稱“推拿”,是以中醫的髒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是現代社會美容技術的發展與傳統的中醫經絡理論的結合,按摩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振法
振法是以第5掌指關節背側為吸定點,用腕關節的伸屈和內外旋轉,帶動手法做往返的滾動。
操作要領
操作時以手背尺側近1/2處為附著點。腕關節擺動時力要均勻,外旋及內旋時均應用同樣大小的力,頻率120~160次/分。操作時不可在表皮拖動、碾動。
如以食、中、無名、小指的第1指間關節為著力點,腕部作往返均勻擺動的方法稱為“振法”。
作用與應用
舒筋活血,溫經通絡,散寒止痛。可增強肌肉的活動能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在按摩美容中振法可用於腰、臀、大腿等脂肪沉積部位,還可用於因肥胖而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及頸部美容等。
2.摩法
摩法是用指腹或全掌貼附體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做有節律的環轉運動。可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
操作要領
指摩法是用指腹(多為2~4指)貼附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有節律的運動。操作時要求肘關節微屈、腕關節放鬆,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動掌指做環轉運動。
掌摩法是用全掌貼附一定的部位,通過連動前臂、腕關節做環旋運動。摩動時手指自然伸直。動作應緩和而協調,頻率為100~120次/分。
作用與應用
溫經散寒,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胃腸蠕動等。
摩法是按摩減肥常用手法,多用於腹部操作。
3.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夾擠治療養護部位。可分為三指捏、五指捏及捏脊。
操作要領
①三指捏法是用拇指與食、中二指指腹相對用力擠壓某一部位。②五指捏法是用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用力擠壓某一部位。擠壓時用力要均勻、和緩而有節律性。臨床上可根據不同部位選用三指捏法或五指捏法,也可雙手同時使用。③捏脊法是在長強至大椎一條直線上捏擠操作的專用手法。
可拇指在後,食、中二指在前,從長強穴起,用三指捏起皮膚,雙手交替滾推撚動向前操作,直至大椎穴上。亦可示指屈曲在後,拇指在前,用示指橈帶及拇指從長強穴起,捏起皮膚雙手交替滾推撚動向前操作,直至大椎前。撚動的過程中可捏三下提一下局部皮膚,以增強療效。
作用與應用
捏法可舒筋通絡,活血祛瘀,行氣導滯。適用於頸、背、腰、臀、腹及四肢等美形。捏脊法可調陰陽,理氣血,和髒腑,通經絡,培元氣。捏脊法用途廣泛,是按摩美容、美體的常用手法之一,也是人體保健及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手法。
4.揉法
揉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手指螺紋麵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輕柔緩和的回旋揉動的方法。
揉法可分為帶動皮膚揉法及不帶動皮膚揉法。
操作要領
帶動皮膚揉法多在點法、按法的基礎上,用指腹(拇指或示指、中指、環指),掌根或大魚際,貼附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帶動皮膚作局部按揉,以增強點、按法的療效,臨床稱為按揉法。操作時必須確定所需治療或養護的部位及穴位。
不帶動皮膚揉法是用拇指末節橈側或大魚際貼附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關節放鬆並擺動,帶動大魚際或拇指末節橈側緣,在局部做輕柔和緩的擺動,手法向下的壓力要輕,動作要諧調而有節律性,操作時不可帶動皮膚,手法頻率為120次/分。操作中移動要慢,揉動要快。
作用與應用
舒筋通絡,開通閉塞,活血祛瘀,消積導滯,增強皮膚活力等。其中帶動皮膚揉法與點按法複合應用於局部,可放鬆肌肉、活血祛瘀等。此外還可在穴位上應用。不帶動皮膚的揉法及一種輕刺激手法,多應用在頭麵部,可使麵部緊張的肌肉放鬆,促進麵部血液循環,是麵部美容的主要手法。
5.按法
按法是用單掌、雙掌、雙掌重疊,在一定部位逐漸用力深壓。臨床上常與帶動皮膚揉法合用。
操作要領
操作時要緊貼體表,用力方向應與體表垂直,由輕至重,不可用暴力猛壓,以防意外。
在與揉法配合使用時,以小幅度緩慢按揉為宜,揉動時向下按壓的力不要減弱,以免影響按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