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調五髒養六腑,美麗從內而外(1 / 3)

保養五髒六腑,外養更要內調

肺主皮毛,輸布營養

在所有髒腑中,肺的地位最高,古人稱其為“華蓋”。祖國醫學認為,肺主皮毛。肺通過宣發作用,將氣血和津液輸布到皮膚毫毛,起到滋潤營養的作用,如果肺的運行出現障礙,則肌膚幹燥,麵容憔悴而蒼白。

1.按摩養肺

(1)掃散按摩法:指將手掌停在胸部的肺投影區,用掌根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式對其加以輕揉按摩,每次10分鍾,每天1~2次。

(2)牛角按摩棒:用拇指或牛角按摩棒按揉第1肋間隙處的中府穴。

並且自上而下按揉手太陰肺經上的穴位,重點按揉太淵穴和少商穴。

每個穴位30秒左右,每天2~3次。長期堅持,有宣肺、潤燥的效果。

(3)手部發射區:用拇指或牛角按摩棒點按手掌的肺反射區,每次2~3分鍾,每天2~3次。

(4)足部反射區:用拇指或牛角按摩棒按壓足底的肺反射區,每次3~5分鍾,每天早晚各1次。

(5)耳部反射區:用王不留行種子輕輕按揉耳部的肺反射區,每次1~2分鍾,每天3~5次。

2.刮痧養肺

(1)用點按法刮拭手部的心反射區和肺反射區,刮至微熱、潮紅即可,每周刮拭1次。

(2)用按揉法輕輕刮拭耳部的肺反射區,刮至微熱即可,每周1次。

(3)用平刮法刮拭足底的心反射區和肺反射區,每個反射區刮拭10~15下,每周1次。

3.食療養肺

根據中醫五髒(心、肝、脾、肺、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苦、甘、酸、辛、鹹)及五色(紅、青、黃、白、黑)的關係,肺屬金,與辛味及白相對應,故食有辛味的白色食品可增強肺的功能,如洋蔥、山藥、百合等味辛色白的食品。

脾胃協調,氣血充足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動功能正常,才能營養麵部皮膚。

反之,脾運障礙,則氣血津液不足,不能為肌膚提供充足的營養,使人精神萎靡,皮膚鬆弛而導致早衰變老。

1.按摩養脾

(1)掃散按摩法:仰臥於床上,以臍部為中心,用雙手手掌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腹部20次,每天2~3次。可起到舒緩腸胃緊張,促進髒器血液循環,促進腸胃消化的作用。

(2)牛角按摩棒:用拇指或牛角按摩棒自上而下按壓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每次5~10個反複,重點按揉太白穴和隱白穴,每個穴位按揉30秒左右。

用拇指或牛角按摩棒自上而下按壓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每次5~10個反複,重點按揉衝陽穴和內庭穴,每個穴位按揉30秒左右。

用拇指或牛角按摩棒點按下肢脾經的三陰交穴,每次1分鍾左右。上述按摩手法每天2~3次,使用牛角按摩棒,還可起到涼血、消毒的左右。

(3)手部反射區:用拇指或牛角按摩棒按揉手掌的脾反射區和胃反射區,重點按揉三間穴和手三裏穴。每個部位2~3分鍾,每天2~3次,此法具有調和脾胃的功效。

(4)足部反射區:用拇指或牛角按摩棒按壓足底的脾反射區、胃反射區和腸反射區等與消化係統相關的反射區,每個部位3~5分鍾,每天1~2次。

(5)耳部反射區:用王不留行種子輕輕按壓耳部的脾胃反射區。並用拇指和示指分別揉捏耳輪、兒屏和耳垂,直到有發熱感為止。每次按摩2分鍾,每日2~3次。全耳按摩具有補腎、美容、健身,乃至對全身疾病都有一定的療效。

2.刮痧養脾

(1)用點按法刮拭手部脾反射區和胃反射區,重點刮痧手三裏穴和三間穴,刮至微熱、潮紅即可。

(2)用平刮法刮拭足底的脾反射區和胃反射區,每個反射區刮拭10~15下,每周1次。

(3)用按揉法輕輕刮拭耳部的脾反射區和胃反射區,刮至微熱即可。

3.食療養脾

根據中醫五髒(心、肝、脾、肺、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苦、甘、酸、辛、鹹)及五色(紅、青、黃、白、黑)的關係,脾屬土,與甘及黃相對應,故食有甜味的黃色食品可增強脾胃的功能,如黃豆、紅薯、南瓜等味甘色黃的食品。

腎精充盈,溫煦五髒

腎主藏精,能“受五髒之精而藏之”。精是人體的基本物質,能化生腎氣,溫煦五髒,使五髒功能正常、氣血旺盛。人的腎精充盈、腎氣旺盛時,五髒功能也將正常運行,氣血旺盛,容顏美麗。反之,則使五髒化生氣血的功能失調,腎的本色(黑色)上浮於麵,使人麵部發黑,甚至產生雀斑、黃褐斑,出現皺紋,未老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