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琵琶——漂泊的歌手(1 / 1)

我相信有些音樂非行走的過程不能完成。就像有些東西,一定要在屬於它的特殊情況下才能產生。

比如琵琶,我認識它,就是在一個特殊的環境。最初見到琵琶時,我覺得它很滑稽,因為向後彎曲的琴頸與琴身,就像一隻對半切開後放大的梨。現在想來,又和金華的火腿是一個模樣!為此我曾認為它的音樂有著食品的味道。但是,我沒有想到,它的演奏竟全是人生的味道,充滿著濃鬱的離愁與別緒。

我想,我永遠不會忘了那個年月、那對從安徽乞討來的夫妻。那個到處是要飯花子的年月,為了活命,人們不得不從事著那種職業。我們家沒有人做過那種職業,作為革命烈士的家屬,我們享受著鄉親們照顧的同時,也受著當地武裝和民政部門的關心,那讓我覺得幸福與驕傲。現在這種感覺已蕩然無存了,在這個經濟與工商的時代,人們漸漸地淡忘了一些本該記住的事情。我並不想因此指責什麼,畢竟時代在前進社會也在發展,而一個處在發展中的時代,有些時候忽略一些東西也是可以諒解的。

女人是個瞎子,彈得一手琵琶。這讓我在理解阿炳的經曆時,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問自己,為什麼一些正常人不能領悟的東西,而有著殘疾的人卻能領悟?男人是個瘸子,他不會彈琴,手中拿著一個竹筒樣的東西,隨著女人的音節不時敲打、應和。那時我聽不懂音樂,不知他們彈得什麼曲子。那時姥姥還在我們家,她是一個好心腸的老人,從父親犧牲後,她就來到了我們家,直到我們鳥一樣飛離家鄉。姥姥一邊聽琴一邊抹著淚,我也不知道姥姥為什麼流淚,隻記得她給他們做了一頓最好的飯,臨走又把自己用來買煙卷的錢送了他們。如今誰還敢輕易引陌生的人進家呢?當所有的門都換成冰冷的防盜鋼鐵時,我們隻能和一些情感說再見了。我為什麼如今依然要記著那些往事,不肯讓他們在記憶裏褪色?那是一對有著殘疾的夫妻,他們彼此牽掛又相互謙讓。每回想起,我都會對現在的社會倍感淒涼。我知道現代人對愛情的追求,演繹的結局卻常常與之相反。現代的天空下,究竟什麼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我在心中永遠地記下了他們的患難與共。

我永遠相信,有些音樂一定要在行走的過程才能完成。我在進中學前看過一幅畫,畫中的女子身穿唐飾懷抱琵琶。那時我看不懂畫,也不懂心情這個詞,隻覺得她懷抱琵琶,眼含淚水的樣子很讓人心疼。她在為什麼傷心呢?她乘坐著豪華的馬車,車前車後簇擁著許多漂亮的女孩,那些女孩的臉上看不到憂傷,她們的樣子有些像現在的都市女孩。隨車的還有一群樣子凶悍的男人,他們的服飾與那些女子不同,像來自另外地方。看著看著,我就在那畫前慢慢地長大了,開始知道那個女子叫昭君,知道她是在出塞,知道她在為大唐朝的事業出塞。

昭君是個勇敢和愛國的女人,那時候很多人都這麼說,但我始終不明白,她的臉上為何總是纏滿憂傷,甚至很長時間,我對那個唐朝充滿怨憤,我覺得,用一個女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什麼是值得榮耀的。再後來,我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而那首名叫《昭君怨》的曲子,更讓我明白了一個女人的最深心事與情感。而一首有了情感的曲子,足以感動所有的心靈。我相信,我明白了昭君的憂傷。在異鄉,在塞外風的不停勁吹下,做為永遠的漂泊者,昭君眼裏含著的正是那顆被思鄉的淚水浸透的心呀!舉目而望,又有什麼東西能經得住淚水的浸泡?因此在我聽到有關昭君墓的故事時,我絲毫沒有懷疑,我相信昭君墓上的青草永遠不會枯萎,更不會消失。

琵琶,漂泊的歌手。當我想起那些穿行在塞外江南的琵琶樂手時,我更堅定地認為,琵琶的一生就像永遠流浪的歌手,隻有在行走的途中,它的音色才能浸透天涯,讓生命中的一切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