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1)(1 / 3)

世紀夢想

我希望進入的新世紀,是中國人的一個冷靜的世紀。我害怕一窩蜂地學美國、追時髦。新成長的一代應該是熱愛中華文化、吸取其偉大精華的一代,不然就沒有希望。商業擴張主義、封建專製主義,分別是洋野蠻和土野蠻。我們的真正的幸福,有賴於我們親手去打造一個知書達禮的社會。

擺在我們麵前的起碼有兩大難題: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我們要設法阻止它們的繼續惡化。城市如果要充當人類日常生活的向導和榜樣,那麼就要有起碼的優雅細膩。現在粗魯的城市太多,不安全的城市太多。無論是城市和鄉村,設法讓更多的人有自己的讀書生活,有衣食之怡,比培養少數粗鄙的暴發戶要有意義得多。

新的世紀,人應該更多一些憐憫之心。看到一些人小小年紀心腸就很硬,我非常害怕。讓人的心腸變得越來越硬的年代,是需要提防和警醒的。對於整整一個世紀、對於全世界,這十幾億人的心靈的性質,將是至關重要的。

在物質主義盛行的時期,人在精神上會有一種漂泊感。這絕不是一般手段所能安慰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從不認為言必稱西方和西方文化,就會在精神上得到療救。我們的精神的居所的主建材料,無論願意與否,也仍然還應是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

儒學當中有糟粕,但即便是她的精華部分,也不見得讓人愉快。中華文化的收斂功能,能夠讓我們的世界持續下去。封建專製和唯利是圖的商業擴張主義,既是土野蠻和洋野蠻,就足以從根上毀掉我們,最後讓我們無家可歸。

魯迅先生當年從封建禮教當中看出了“吃人”二字;而今天我們從西方消費至上文化與中國封建糟粕的結合中,看到的又會是什麼?魯迅先生當年喊出了“救救孩子”,而我們今天的孩子是什麼狀況?

我們對於家園的要求既不過分也不奢華,我們僅僅要求這個社會起碼是適合大多數人居住的、有安全感的和知書達禮的。

高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方便,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如果人類把所有的寶都押在技術上,那就太可怕了。技術把情感代替了,這就非常危險。技術的發達與倫理的高度,它們應該是平衡的。現在的世界完全失去了這個平衡。

現在的問題是人的倫理高度不夠,技術主義占了上風。而我們人類曆史上,比較而言,科學技術總是能夠有效地得到積累;社科成果,道德倫理範疇的東西,卻從來得不到這種積累。

一個沒有頭腦的高科技社會是地獄,而不是天堂。

世界上喪失了詩的想象、浪漫情懷,沒有了人的那種非常柔和的心腸——它的有力介入,這樣的社會哪裏會有什麼幸福,可能連生存下去都成問題。

人類不僅要有生存的權利,還要有生存下去的權利。

科技把人發現世界的能力局限化、淺表化和簡單化了。人的感悟能力一旦被技術壓迫,技術就走向了反麵。隻有人非常冷靜地對待科技時,科技才會成為人類破除愚昧的輔助武器。現代科技主義也是一種蒙昧主義。

我對高科技的熱情,是因為我看到了它幫助人類戰勝疾病,對外部空間的開拓,等等。我對它的懷疑,是因為有人對其產生了過分的寄托和希望,這總有一天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無法控製。比如網絡垃圾無法打掃,核威脅鯁在心頭,電視衍生的大麵積低俗文化——舉不勝舉。

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現代科技的受害者,這如同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它的受惠者一樣。這迫使一部分人產生了過激行為,如許多家庭讓孩子從根上拒絕電視和網絡之類。

但是高科技的恩惠和惡果還潛藏在疏菜糧食等一切食物中,人總不能拒絕吃飯吧。如果說高科技讓人類在毀滅中前進,那麼毀滅得太快了怎麼辦?這個問題總得回答吧。

美國的科技高度發達一路領先,可它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世界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上所有重要國家中,惟有它公開宣稱不遵守“京都協議”——這樣的“高科技綜合症”不見鬼去,人類就得見鬼。

有人眼裏隻有應用技術。這種觀念的結果就是人類社會管理全麵走向非科學化,最後弄得治安惡化,資不抵債:所有收入加起來還抵不上環境汙染造成的危害。

真正的社會整體化科學思維大概是:社會科學第一,理論科學次之,應用科學再次之。沒有社科工作者,特別是大量藝術家、詩人來平衡這個社會強大的技術主義,我們的民族就會跟隨西方,盲目走進一場危險的現代遊戲中。

2000年

評點七篇

1,《保護鳥類刻不容緩》(作者苗春旺,中學生。):

此篇主題好,作者的意識好。一個中學生,能夠關心人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非常難能可貴。

談到作者的思想意識,現在往往不被人重視。好像更值得重視的隻是技巧,即手法。還有人重視的東西更為奇特,他們重視作者使用了多少詞,是不是跟上了一個時期的潮流,是不是時髦,等等。這是非常荒謬的。有些作文,盡管是中學生寫出來的,卻充滿了汙濁和不健康的東西;有的甚至小小年紀就學得油腔滑調。這樣的傾向不僅不被及時鑒別,反而得到了不適當的鼓勵。可見一篇作文的“意識”如何,的確是今天首要注意的。這樣談,既不是“極左”也不是“極右”,更不是什麼“保守”與“先鋒”之爭,而僅僅是在談作文的基本原則。

說到這篇作文的不足,我看主要是缺乏一個寫作者的獨到之處——見解、語言,等等。

有了好的意識,接著就是如何有力地表達了。不能是一般報章雜誌說過多次的泛泛之論,甚至也不能是一些名文佳作的重複。思想、視角,也包括選擇詞彙,都要盡可能是自己的。隻要是自己的見識,就不存在浮淺的顧慮,因為別人沒有這樣談過,沒有這樣表達過,你的文章是對以往所有的補充——這多麼了不起!

一個中學生,能做到這一點嗎?有可能。因為中學生滿目新鮮,常會發現人所未見的東西。

而這篇文章,僅止於一般的議論:平時報刊上常常這樣議論。

2,《我與父親的情結》(作者劉曉菲,中學生。):

此篇文章很好,感人,細膩,寫得很真切。對於父女之間的情愫,表達得充分而清晰。其中涉及的人物有三個:父親、母親和我。三個人都有性格,有形象感。母親寫到的很少,但也讓人覺得作者把握住了自己所寫的對象。

心理描述很纖細,筆觸敏感,這往往是女作者才有的特征。

通篇洋溢的都是溫暖的情調。作者在寫一個健康的、積極生活的三口之家,並把這樣一種家庭氛圍給不經意地活畫出來。它的感人之處就在這裏。文章隻是簡單敘述一些小事,而並沒有直說“我們家”如何如何,沒有這樣的直接評判。

作者對於父親的感情是真實的,並沒有多少誇張。要知道,一個中學生為了作文而誇張一點,這似乎是很常見的。可是,凡是誇張,就能被讀者看出,也就不感人了。不誇張,就是質樸;而質樸,從來都是好作文的首要因素。

要說到弱點,主要是文章還不夠簡練。文中的一些狀語部分似乎可以去掉,一些形容詞也要節製。如“輕輕的”“厚厚的”“格外的”“奇妙的”“急切的”“認真的”“得意的”“長長的”“熟悉的”“澀澀的”……個別詞用得還不夠貼切,如“酸溜溜的”等等。

遣詞造句要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即慣常使用的詞和使用的方法,都要盡可能地回避。要用出自己的性格。但這樣做,並不是要求作者在表達上過於刻意,把詞意和詞序弄得別別扭扭,而是要更加樸素和自然。

3,《一個不值得學習的人》(作者郝壯,中學生。):

這是一篇有獨立見解的好文章。我們說的獨立見解,並不是鼓勵作者故意去尋找一個自己的見解,不是鼓勵其故意反說,而是一個人淳樸求真的結果,是思索所得,求證所得,是一次衝破俗見。在獨立見解麵前,我們不能要求發言者“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強調“多數尊重少數”。

“少數”如果正確,有一天可能會變成“多數”;即便永遠是“少數”,也不要修正自己。這些道理看來簡單,要實行起來卻是非常之難的。

一個中學生能夠發現“教學大綱”和老師一致要求學習的一個課文中人物不足為訓,這真是太不容易了。這不容易除了人們很好理解的一個方麵(如教材和師長的威信)之外,我想還有其他。

首先是,這個要求學生去學習的人物,他的主要優長是什麼?他的業績又是什麼?作者在文中為我們作了分析,結果我們發現了他的主要優長是機智和聰明,而他的業績,卻主要是把“變化為羊”的鬼賣了一筆好錢。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這個人當然不簡單:連鬼都能賣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此人又極其可怕,並且可怕的原因還是同一個:連鬼都能賣錢。他聰明可謂聰明,不過聰明得有點駭人了。在這裏,最可怕的倒不是那個被賣的鬼,而是那個賣鬼的人。

現在是一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我們隨處可見名利至上,物質主義盛行。在此誘惑之下,許多人早已忘記了基本的操守。生活中,相互比試聰明、唯利是圖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這就是商業時代的特征。可也就在這樣的時刻,有人卻能夠質疑一個教科書上賣鬼獲利的“智者”,也就不由得更加讓人欽佩。

作者特別指出:鬼無傷人之意,而人卻有害鬼之心,此人打的才是“鬼主意”,非要置鬼於死地而後快:“小小年紀如此歹毒,何堪以學!”

說得多好。

另外,文章論說充分,語言簡約,文氣流通。在分析那個“鬼”的單純可愛時,很能令人信服。還有,我們在閱讀該文時難免不想到中國的動亂時期,想到那些人鬼顛倒的歲月:許多時候“鬼”是比“人”更磊落的。

4,《不打傘的日子》(作者王婧婧,中學生。):

這是一篇很短小的文章。但是短卻並不讓人覺得單薄,而是既新穎別致,又流露著健康樸素的情感。文章寫得也簡約,層次感比較強。

從文章中看,作者是很敏感的,能從一把傘的得失來去之間,體味到這麼多。這裏麵有童趣,有詩意,有早來的憐憫,甚至還有一點隱喻:給人庇護的傘有點像母親。

它給“我”遮風擋雨,又被“我”任性推開;另一個同學在雨中無傘,而這個同學的媽媽“在幾年前去世了”。

一篇千字小文,給予我們的卻是這麼多,我想這就該是很好的文章了。

如果要說缺點,主要是作者在使用修飾性詞語時,還缺乏一些節製。另外,在表達思想和認識時,過於直露。這往往也是中學作文的通病。如果能夠貼切準確地使用動詞和名詞,少用一些比喻和形容,文章就會變得更有力,更令人信服。因為這樣的文章會讓人在閱讀中漸漸走入其中。反過來,一個花哨的形容詞,就能把剛剛形成的感情打掃一空。

我們平時嘲笑的“學生腔”,一般就是指形容詞太多,指作者還沒有充分掌握一種能力,即認識和使用名詞與動詞的能力。

5,《心動》(作者楊雲,中學生。):

這篇文章能夠較為準確地表達複雜而細致的心情。語言也流暢。文章反映的可能是近年來中學生活的一個側麵。就其客觀真實性而言,文章是有認識作用的。即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今天的中學生,進一步看到時代的變化,以及這變化留在少男少女身上的深刻烙印。

它是中學生自己寫的,這就更加讓人深長思之。

我們要討論的是這篇作文,而更多的還不是這篇作文在客觀上的認識價值。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文章受時代風氣的左右非常大,從選材立意,到文風和氣質,無一不是受當代流行文化的影響。可以看出,作者是電視、小報、卡通之類文化製成品的經常性讀者。這使他(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表達能力,自覺不自覺地走入了一種慣常的和共用的表述語氣和表述方式。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作者文章中所流露的價值、美醜判斷,也采取了一些流行標準,而不是自己的標準,更不是理性的標準。

好的作文有一個基本要求,即能夠流露和顯現一個生命對生活(世界)的獨到把握。這裏,無論是對一個大作家還是一個小學生,其原理都是一樣的。流於時髦,人雲亦雲,這是最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