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民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埃及的文獻中,它並不僅僅指一個民族,而是一個泛指的概念,主要指居住在地中海西部的憑借舟楫對周邊國家進行劫掠的民族,包括利比亞人、腓尼基人(或者叫做巴勒塞特人,現在巴勒斯坦這個名字就源出於此)、魯卡人(他們主要居住在安那托利亞的呂底亞,也就是小亞細亞南部)、艾克威士人(他們是希臘語族的亞該亞人)、戴能人(他們是另一支操希臘語的希臘人)、舍爾登人(他們來自撒丁島)、威舍爾士人(他們也是一支希臘人)、特瑞士人(他們可能是來自亞平寧半島的埃特魯裏亞人)、舍可賴士人(他們可能是來自西西裏)。
關於“海上民族”的記載主要見於邁迪奈特·哈布神廟和納那克神廟的浮雕和銘文中,以及著名的哈裏斯大紙草中。在這些文獻中,他們被描述成一群類似海盜的鬆散的聯合體。他們主要活動在愛琴海和地中海沿岸一帶,乘小船不斷對地中海東岸的民族進行騷擾。其實埃及並不是“海上民族”惟一的受害者,地處小亞細亞的赫梯和米坦尼就是在他們的打擊下衰落下去的。赫梯人是一支操印歐語的民族建立的文明古國,由於他們最早掌握了冶鐵技術而聞名於世。在它強盛的時候,曾和埃及爭奪地中海霸權,但沒有因此而垮掉;而在公元前1200~前1176年間“海上民族”對它的劫掠卻使它徹底滅亡。
對於“海上民族”和埃及的關係,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埃赫那吞時代,那時就有利比亞人在埃及的軍隊中作為雇傭兵為埃及服務。在拉美西斯二世的時候,就有一些舍爾登人企圖在埃及西部靠近沿海的地方建立起居民點。這位法老無可奈何地進行保衛領土的戰爭,但戰爭的規模不是很大,因為這時入侵的人數還不多。不過透過奈特·哈布神廟的這段銘文就可以想見當時這些“海上民族”的驍勇:
“在他們的武器麵前,沒有一塊土地能夠站立起來。赫梯、扣德、卡凱米什、阿紮瓦和阿拉西亞(除赫梯外,扣德、卡凱米什、阿紮瓦和阿拉西亞都是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城邦國家)幾乎在同一時間被徹底毀滅。他們在阿姆魯(閃族人的一個國家,在現在的敘利亞)紮下一個軍營,驅散了那裏的人民,而且那裏的土地再也不會形成一個整體了。他們現在來到了埃及,他們已經準備好了火炬。和他們聯盟的有腓尼基人、利比亞人、舍可賴士人和戴能人。他們為了攫取土地,能把手伸長到圍繞地球一圈的程度。他們的心充滿自信地高喊:‘我們的目標將會達到!’”
埃及和“海上民族”之間大規模的戰爭主要有兩次。第一次主要發生在第19王朝的法老麥爾涅普塔赫統治時期;第二次主要發生在第20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時期。第一次對埃及大規模入侵的“海上民族”主要是利比亞人。他們居住在相當於今天利比亞靠近地中海沿岸一帶的地方。到新王國時期,埃及人把這個地方叫做提耶努或提耶美。他們有兩個主要的部族,一個是利布人,另一個是馬什瓦什人。在公元前1207年,法老麥爾涅普塔赫麵臨的問題很嚴重。大批的利比亞人出現在帝國的西部邊境,他們向尼羅河的支流卡諾皮克河滲透。這絕非僅僅劫掠式的入侵,搶劫完後就回到自己的家,他們這次還帶著自己的家眷、牲口、家當和財產定居在德爾塔豐美的草原上,完全是一次移民。他們繼續向前,向上埃及挺進,甚至向孟斐斯滲透。當然麥爾涅普塔赫不會讓這些野蠻人進入聖城。他先後組織了6次戰役來抗擊利比亞人的入侵。在留下的銘文上說,他殺死了8500人,俘虜了1萬多人。但事實是,他雖打退了入侵的利比亞人,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埃及在未來50年內陷入極度的動蕩和不安。
“海上民族”對埃及更大規模的第二次入侵發生在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時期,這次不光有利比亞人,還有腓尼基人。拉美西斯三世是第20王朝的第一個強有力的法老,也是埃及曆史上最後一位偉大的君主。他使埃及在一定程度上恢複了元氣,但他麵臨的問題也更為嚴重。公元前1177~前1171年,發生了兩次更大規模的利比亞人的入侵。同樣這回他們也是帶著家眷和財產,成批成批地進入埃及。雖然拉美西斯三世聲稱他打退了入侵,但這些移民定居在埃及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其實在整個第20王朝時期,利比亞人移居埃及從來沒有間斷過,他們甚至滲透到底比斯和阿斯旺一帶。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埃及的軍隊中服役,並且作為退伍軍人最終定居在這塊土地上。他們的後代在軍隊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勢力逐漸增強,在軍事、政治、經濟領域的影響日益加強,而且還有些人成為了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