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 對人民大學的一家之議(1 / 1)

我很有幸,在中國人民大學度過了自己的4年大學生涯。作為母校,我對它是有著深深的感情的。

人民大學創立於建國之初的l950年,是新中國創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那時,在北京有“人北清師”的說法,即人大、北大、清華、北師大4所知名大學,人大是排在北大、清華之前的。其實不唯在北京,就是在全國,人大那時也一直排在第1位。

人大排在第l位,並非名不符實。初創時的人大,黨中央與國務院是想以莫斯科的前東方大學的規模與格局來建設它,使它成為世界一流的名校。它以人大前身華北聯大、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為基礎,包括新建或調整後的北醫大、北農大、北航、北理工、北外,以及北大、清華、北師大等校的一部分,以及整個中央音院、中央美院、中央戲院、外交學院等,原來都屬於人大。

十年浩劫,人大停辦,陷於凋敝,到l976年複校後,想重返昔日的輝煌已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了。“人北清師”的說法遂衍變為“北清人師”,人大退到了第3位。

如今中國教育戰線正在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各高校之間競爭激烈,而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大合並,以擴充實力;同時橫向交流,優勢互補。合並風是對50年代幾次弊大利小的全國範圍內院係調整的糾正,盡管問題不少,但從長遠角度看還是利大弊小的。如浙大、四川聯大、揚州大學等。人大的實力下降,原因有多方麵。而它同50年代與北、清、師的專業調整,及分離出幾個專業院校,其影響自然非同小可。最近聞聽人大與清華合並的傳言,以及與北理工聯合辦學的設想,餘竊以為不大妥當。

通過教育改革,使各高校文理滲透、文理打通,對於教師、學者的學術層次提升,對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第於新一代大師級人物的孕育、成長、誕生,作用是明顯的。但是,機械地、表麵地將一些文理學校、專業合並,讓大學生“填鴨式”地結合學習各種文理課程,或參加一些文理結合性活動,其效果並不一定很好。至少,目前還難見優勢。人大作為全國著名的文科學府,甚至被稱為“全國第一文科學校”、“文科大學的排頭兵”,從l937年在延安以“陝北公學”的名義出現時毛澤東同誌的想法,到l950年人民大學正式創立時劉少奇同誌的要求,到1976年人大恢複時鄧小平同誌的意見,到最近90年代黨和國家對人民大學的希望、“211工程”的啟動、人民大學校方的辦學方針及奮鬥目標等等,都決定人大應該保持、發揚、完善其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經濟科學與管理科學等方麵的特色及優長,而不是盲目地、隨大流地擴充理科專業,合並理科院校,為學生開設理科課程等。

人大最好的出路是將中央音院、中央美院、中央戲院、外交學院要回來,或在學校擴增藝術等大文科專業,給學生開設相當數量的大文科類課程,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成長與學術交流。當然,加強原有的文史哲、政經法商管等老牌文科專業的實力更為重要。在今天想創造張衡、羅蒙諾索夫這樣的文理全才已不大可能,但要多培養出幾個像錢鍾書、蕭乾這樣的文科通才還是有可能的。關鍵就看我們今天的教育者如何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