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意義

社會學對於和諧社會的探討有兩種基本的視角。一是正向的視角,即探討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內容及實現和諧社會的途徑;二是負向的視角,即“衝突的視角”,探討不和諧或衝突的原因、內在機製和外在因素、表現以及緩和或解決社會衝突的途徑等。和諧社會是社會多元要素(異質和衝突)之間的協調,既尊重、包容個性差異,又在其中尋求統一性、共同性和互補性以達成共識,使多樣性之間達成協調、合作、共贏。

當前,在轉型加速期與改革深化、發展時期,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一些深層次矛盾衝突集中顯露,各種衝突錯綜複雜,社會問題千頭萬緒。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任憑社會衝突繼續積累發展,必將帶來更多不安定因素,破壞國家安定團結,危及社會政治穩定。

我們認為,社會和政府積極介入協調衝突,對和諧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介入的前提則是對此問題的充分認識與準確把握。本研究將會對此有所裨益。轉型加速期,社會矛盾與衝突叢生,利益分化加劇,政府和社會如果不積極加以協調,將可能使其矛盾衝突複雜化和升級,嚴重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通過研究,可以認識新時期社會衝突新的表現形式和潛在的社會負麵影響,以總結有效解決社會衝突的方法或途徑,為社會穩定與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

本書關注的中心是通過考察當代中國社會衝突的狀況,研究怎樣才能從製度上化解、降低不良社會衝突的負麵影響,促使衝突向有序、良性方向發展,為黨和政府製定積極的社會政策提供參考意見,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

本研究試圖在以下方麵對中國社會學理論的發展能有所貢獻:

通過衝突論取向的思考,對社會衝突的本質重新予以認識及闡明;通過社會學整體性的視角檢視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麵臨的挑戰,掌握我國社會轉型中社會衝突現象的特性;重新審視我國社會衝突處理模式在解決各類社會衝突現象時所麵臨的難題與困境。嚐試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學的衝突範式,實現“社會學的本土化”,在“文化自覺”中豐富中國的社會學理論。

(二)本書的基本框架

本書主要運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采用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相結合,運用大量資料數據,討論社會諸多領域中的衝突與和諧問題。較係統地研究中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社會衝突現象,具體探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衝突所麵臨的問題,為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尋求一條新的思路和途徑。

全書以中國社會的快速轉型為背景(1978年以來的社會轉型),“社會轉型”是當前我國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曆史事實之一。許多社會問題都實際上根源於社會轉型這個複雜的曆史進程。借助“社會轉型”這個概念,能幫助我們更準確、更深刻、更全麵地理解我國社會所麵臨的任務、困難、機遇和前景。當我們將“構建和諧社會”作為追求的目標時,已經隱含著社會本身是衝突的、非均衡的這一理論前提。本書以社會衝突為基本研究範式,以社會利益衝突為主線,多維度(經濟、政治、文化)多視角(社會結構、製度設計、結構與行動)地探索了當代社會現實中的衝突與和諧問題,力圖客觀而全麵地揭示社會衝突在轉型期中國社會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把握轉型期社會衝突發展的趨勢。本書對這些問題的討論隻是初步的、概略性的。每個維度的社會衝突,都值得做更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