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導論和第1—6章側重於理論探討,第7—12章在進行理論思考的同時,側重於把社會衝突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結合起來。

導論在全麵的理論文獻回顧與分析評述的基礎上,突出了社會衝突論理論創新的基本思路,對快速轉型期社會衝突的突出表現及一般特征做了概括性的闡釋,明確了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第1章討論社會衝突的基本概念和本質、衝突的類型與功能等屬於衝突的本體論規定。在與競爭、矛盾概念的比較中對社會衝突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分析了衝突的構成,以及不同視角下各種社會衝突的功能、類型和根源,從而闡釋了轉型期社會衝突的調控方式。

第2章 探討並梳理了衝突論的思想開端:馬克思的衝突論與西方社會衝突理論。馬克思、韋伯和齊美爾不僅提供了對當今衝突理論仍有啟發的“核心概念”,開創了批判的衝突論和分析的衝突論的理論傳統,而且為我們探討轉型社會衝突提供了三種不同路徑。

第3章概括闡述了現代西方社會衝突論的代表人物米爾斯、科塞、達倫多夫、李普塞特及柯林斯的衝突論,突出論述了以往研究者所忽視的衝突與和諧(均衡)的內在聯係、探索與化解社會衝突的不同路徑,並對西方衝突論的理論功績、局限及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啟示進行了簡要評析。

第4章主要對風險社會的特征,風險社會視域中衝突的類型及其不確定性對社會公共安全的挑戰進行了探索,分析了風險社會的社會學視角、人類學文化理論視角、管理學視角下的不同應對策略,以及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第5章討論了快速轉型期中國社會衝突的基本特征,即從社會衝突的現狀、起源、原因及強度和烈度等維度來對轉型社會(尤其是轉型加速期)中的社會衝突及其特征進行探討,以便為分析轉型社會中的衝突及其特征提供一個綜合性的、係統性的整合性分析框架。

第6章通過西方社會衝突論對衝突根源的把握,分析了當代社會以利益分化為基礎的社會衝突產生的深層原因:即利益分化,資源短缺,製度失衡以及經濟政治發展失調,文化價值失範,公眾參與缺位等對社會衝突形成產生的不同影響。

第7章,我國當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市場主導型“二元”城鄉結構,是與計劃經濟時期殘留的行政主導型“二元”城鄉結構相互疊加的結果,型塑了橫亙於城鄉社會之間的鴻溝,阻斷了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溝通和聯係,加劇了社會結構的衝突與失衡。為了促進城鄉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需要做好產業協調、城鄉市場協調、城鄉規劃與建設的協調、體製與政策的協調、生態環境的協調等方麵的工作。另外,通過對“單位製”及其衝突的思考,闡述了從單位製到社區製是中國社會組織結構變革與社區發展的基本走向。

第8章著眼於快速轉型時期中國社會階層的變化和發展,特別突出了中產階級階層和農民工階層的壯大可能引發的社會衝突和不平衡。以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為主旨,從關注社會均衡和協調發展的角度審視分析該變化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和提供的機遇,為和諧社會的順利建成,促進中國城鄉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第9章通過對以道德失範、道德冷漠和信仰危機為直觀表現的價值衝突問題的實證研究,對轉型期的價值衝突問題做一較為完整的關照。

第10章分析並闡述了族群衝突與和諧等問題。從資源競爭、文化多元和政治一體三個方麵來研究我國族群關係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探討如何才能更好地使我國度過這一經濟利益重新調整、民族主義回潮的社會轉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