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著重闡述了中國社會保障體係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屏障作用。具體包括失業保險、醫療保障、養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麵臨的挑戰和相應的改革措施。其突出特點在於將中國社會保障體係置於轉型期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和觀察,探尋其適宜的改革和發展途徑,以便更好地適應和諧社會的要求,並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持續性的積極作用。
第12章討論了轉型社會進程中社會整合模式的變化,闡明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意義;分析了社會整合、社會控製對化解衝突,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和化解衝突的途徑、有效機製、基本思路與對策,提出在衝突和均衡的變奏中走向社會公正的建設性意見。
總之,本書力圖將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衝突與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用理論指導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又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歸納總結來檢驗理論的正確性。
(三)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社會學理論研究與社會學經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從社會學理論的角度來說,由於我們所關注的是社會學理論中的一個傳統論題,在這一論題上,社會學的不同理論傳統、學術流派觀點較為集中地得到了展現。所以具體研究過程往往必須從起點、從理論源頭開始,對基本概念、範式和理論框架、分析模式進行檢視和分析,並在對社會生活實踐中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意義的經驗現實問題的認知基礎上,對相關概念、命題及其相互推演等進行思考。從社會學經驗研究的角度來說,本研究關注轉型加速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意義的經驗現實問題。理論的概念、命題及推演必須具有一定的經驗性意義和確實性,因而涉及和運用了轉型加速期的相關現實素材、經驗實證研究和有關數據資料。
研究過程也涉及描述性研究與解釋性研究的方法。前一種方法形成對轉型過程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性社會事實的概括、歸結和描述;後一種方法使關於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表層的和現象的認識,進入到較為深層的和實質的理解,使研究從對社會事實的認知表象推進到對社會事實真實性的解釋。
此外,我們運用了文獻法和曆史方法。通過文獻法對社會學不同時期的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理論傳統、學術思路、流派觀點進行了梳理。曆史方法的運用則使本書對社會轉型及當代社會衝突的基本過程、特征、目標等有了較為係統的把握。
2.資料來源
除了2007年7月至10月作者自己進行的社會調查外,研究還采用或參考了其他相關的調查數據資料,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組織實施的“中國社會變遷研究計劃”大型調查所取得的調查資料,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2—2007》;汝信等主編:《2004—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的統計資料以及《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01—2004)的相關數據資料。具體應用情況,在書中做了詳細的注釋。第一章意蘊探究:社會衝突的實質與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