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不僅將衝突看做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而且將衝突視為解釋人類曆史進程及其發展的一把鑰匙。馬克思的理論就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性和對抗性的解釋。“馬克思的全部著作就是用某種方式力圖說明這種對抗性是與資本主義的基本結構分不開的,同時也是曆史發展的動力”。他創立的剩餘價值理論,就是用衝突的觀點審視資本主義。而他創立的曆史唯物主義理論,也就是用衝突的眼光通觀人類曆史的理論。馬克思以階級鬥爭的衝突闡釋,將人類曆史解釋為一部衝突的曆史。《共產黨宣言》的曆史性結論(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曆史),就非常典型地顯現出馬克思曆史解釋的思想特點。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之所以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因為社會內部兩股衝突力量的作用。一股力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衝突;另一股力量就是在一個社會結構內部相互衝突著的兩個階級力量。他們相互鬥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力量戰勝代表落後生產力的階級力量,從而推動人類曆史的進步。
馬克思認為,有兩個因素對於衝突的發生和獲取鬥爭的勝利至為關鍵。第一個是物質資源的分配,它使得人們可以成功地進行鬥爭;第二個是曆史的條件,當時機到來時,它對某個階級會帶來有利的影響。第一個因素在日常政治活動中是重要的,而第二個因素在發生革命的時期才是關鍵。可以說,馬克思以衝突的眼光審視人類曆史,揭示了許多不為人們注意的曆史秘密。
(二)階級衝突是社會衝突的主要形式
馬克思社會衝突理論範式不僅提供了分析社會衝突的社會結構模型,而且提供了以階級理論認識社會衝突的視野。一般說來,我們可以把社會衝突分成三大類型:社會經濟基礎範圍內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衝突,政治上層建築與思想上層建築範圍內的衝突以及表現在社會群體間的階級衝突。其中,經濟基礎範圍內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衝突是一切社會衝突的起源與基礎,同時也是社會衝突的主要內容。上層建築內的衝突是對經濟基礎範圍內衝突的反映,而階級衝突是在社會經濟生活過程中處於不同地位集團之間的衝突,是不同政治力量之間的衝突。
馬克思在他的《共產黨宣言》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階級是馬克思分析的中心,盡管馬克思沒有提出階級這個概念。馬克思那個時代的人,很少有沒注意到階級這一現象的,隻不過人們更多的是將這一現象視為理所當然。馬克思所做的是從曆史唯物主義者的角度出發,提供一種階級是如何產生的理論。根據馬克思的經典理論,曆史上任何一個階級社會都存在兩大對立的階級,它們之間的階級鬥爭決定了社會的本質特征。階級鬥爭一方麵是階級之間利益不可調和的差別的產物,另一方麵則是強烈的階級利益激勵本階級成員團結一致、共同行動的產物。
馬克思十分明確地指出,在階級社會中社會成員總是分裂為統治與被統治、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兩大部分,社會是統治階級依靠國家機器、法律製度等暴力手段來維持和控製的一種壓製結構。在這種壓製結構中,處於統治地位的成員與處於被統治地位的成員在利益上是對立的,這種利益上的對立必然使他們相互之間不斷地處於衝突和對抗之中。這種對立階級之間的衝突和對抗在形式與強度上可以隨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不同,但卻不可能完全消除。
在馬克思看來,階級社會之所以是邪惡的,除了因為它產生了剝削、壓迫、虛偽之外,更因為階級社會經濟生活的全部本質發生了異化。馬克思像其他社會批判家一樣,認為人的本質是可以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來實現的。他認為,社會的分工、財產私有製、商業關係的全部現金交易網不但從產品和生產行為上使人們異化,而且由於狹隘的分工不是“全麵發展”也使人們異化。
馬克思相信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其滅亡。追求更大利潤將導致對無產階級更大地剝削、異化與降級,一旦無產階級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利益與資產階級相對立,一種“階級意識”將在他們中間產生。無產階級將起來推翻資產階級,這就反過來導致了沒有階級的工人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