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衝突理論當中,無疑馬克思、韋伯和齊美爾的觀點就是衝突思想的根源,但真正建構了完整的衝突論體係並且將之發揚光大的是德國社會學家拉爾夫·達倫多夫和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
衝突論與功能論是人們把握社會結構的兩種互相對立的價值取向,在一些衝突論代表人物的思想中,並未把衝突與均衡完全對立起來。作為分析社會結構的方法,衝突論對功能主義來說既是主要的替代選擇,又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這種超越衝突與均衡兩極的認識方式對我們研究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C·賴特·米爾斯(1916—1962)是以批判著稱的社會學家,被社會學界公認為二戰以後美國社會學界最重要和最有爭議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美國衝突論之父”和“改革取向的社會學的再生之父”。
米爾斯對現代衝突理論的貢獻是通過他對占統治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的批判來實現的。在《社會學想象力》一書中,米爾斯對現代結構功能主義一代宗師帕森斯的經典著作《社會係統》進行了無情辛辣的批判:“這本書50%是空話,40%是社會學教科書中人們熟知的內容,剩下10%的內容,用帕森斯的話來說:我寧願暫且不談,留給你們去做經驗的調查。我自己的調查表明,剩下的10%可能是——雖然相當含糊——意識形態的慣用法。”米爾斯之所以對帕森斯的功能主義加以指責,並把它看成是廢話連篇的理論,是由於帕森斯過分地強調社會整合與均衡,賦予社會製度結構以過多的合理性。從而忽視了個人需求與發展所麵臨的問題,並掩蓋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固有的矛盾。特別是在20世紀中期以後,美國社會不平等的階級結構所表現出的權力集中現象,實際上已經造成了一種社會衝突的結構。
米爾斯竭力倡導一種“社會學想象力”,即透過社會平衡和穩定的表象洞察人類社會衝突與變遷的本質。而《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和《權力精英》就是體現米爾斯“社會學想象力”的兩個代表作。當然,“在米爾斯的著作出版的時候,衝突論這一詞語還沒有在理論界流行,但人們一致認為他的著作代表了衝突論的一種觀點”。
如果說,米爾斯在《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中充分展示了特定社會階層的邊際地位及其政治生成環境,那麼,他在《權力精英》中則深入剖析了社會衝突得以形成的深層權力結構。與帕森斯偏重於社會發展的平衡與穩定不同,米爾斯則強調任何可靠的宏觀社會學分析,都必須建立在對權力鬥爭的研究之上:彼此衝突的階級之間的鬥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鬥爭;強權者與大眾之間的鬥爭。為此,米爾斯進行了一係列深刻的批判性分析,他對人類社會的看法顯然不同於古典和現代的社會學家們。米爾斯首先認為,社會不是均質的和單一的,而是異質的和多樣性的。從此出發,米爾斯著眼於通過特定階層透視社會穩定表象下的結構性衝突,以實現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批判性揭露。
第三章理論借鑒:現代社會學的衝突理論·(一)異化和科層製
米爾斯在他的《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一書中闡述了他的分工導致人的異化理論。顯然,他的這一思想受到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影響。他認為在資本主義製度下,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勞動者越來越不易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傳統的以勞動表達情感的基本方式離人們也越來越遠了,勞動者們正在從自身、從他人那裏、從自然之中疏離出來。因而斷定說:大部分白領工人都是正在失去個人權力的“可憐蟲”。他還說:“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對任何人都沒有威脅;作為個體,他們的生活也很難說有什麼獨立性,他們完全生活在一種衝突的社會環境當中,既失去了身體的自由,也失去了思想上清新愉悅的份。他們作為小人物,從事的往往是一些並非出於自己本意的活動,他們默默無聞地在某個什麼人的辦公室或商店裏工作著,從來都不許大聲說好、和別人頂嘴或者是站著不幹活。”②這些顯然都是社會衝突的潛在因素。米爾斯深刻地將資本主義製度下或者說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現代勞動者的工作狀況分析得淋漓盡致。他認為現代人的內心衝突在長期的緊張匆忙之中會呈現這樣兩種異化的心理反應:一種是代替了工作辛苦,因異化造成的心理憂鬱與迷亂;另一種是由於社會結構對人們性格的影響,使人們把工作上的異化情感瘋狂地投向閑暇之餘的活動。“工作的必要性和工作的異化形成了工作對人的磨難。磨難越多,越需要在現代閑暇活動的歡樂和夢幻模式中找到解脫”。②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社會取向的病態心理,造成社會巨大衝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