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試圖通過對以道德失範、道德冷漠和信仰危機為表現的價值衝突問題的實證研究,對轉型期的價值衝突問題做一較為全麵的關照。研究發現:在當前快速的社會轉型期,由利益主體的多元分化與價值觀念的多元並存,舊的主導性價值的解體與新的主導性價值的缺失、中西方價值觀的持續交流、碰撞與衝突,以及現代傳媒技術的助推所引發的以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道德關懷與個人利益之間此消彼長為主要表征的價值衝突,正普遍地存在於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因此,客觀地評價並合理地化解當前社會的價值衝突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導語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社會經曆了並還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烈的社會轉型。過去二十多年的社會轉型過程,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轉型,也是以強調物質生活的改善和經濟中心主義為主旋律的轉型。但是,與這種跛足的社會轉型相伴而生的,是由於企業改製、土地征用、環境汙染、貪汙腐敗、失業下崗、道德淪喪、價值混亂、貧富分化、司法不公、誠信缺失等等社會問題而引發的一係列的社會衝突,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極度的斷裂與失衡。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有關“和諧社會”的理念吸引了來自全社會各個方麵的目光,成為一段時間以來受到普遍關注並引起眾多碰撞與回應的焦點議題。社會衝突的發生領域是多層次的,表現是多方麵的。反映在人和社會的觀念層麵,就表現為價值觀念的衝突和更新。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孕育了多元化並存的價值觀念,諸如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客觀主義、經驗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技術主義、消費主義、生態主義、技術批判主義等等,這些價值觀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型塑了複雜而多變的價值衝突體係。
法國社會學家愛彌兒·迪爾凱姆曾經指出,將一群個體聯結成一個社會的是該社會的集體意識,這是“同一社會的普通公民共同擁有的信仰和情感之總體”。迪爾凱姆所指稱的集體意識,事實上就是將一個社會中的人們緊密聯結在一起並使各種社會秩序得以維係的共同的價值觀與道德規範。它對人們的行動進行指導,向人們提供共同遵守的原則,並使得個人能夠嚴格地服從超越個人之上的社會目標,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係,有效的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20世紀40年代逐漸盛行的價值衝突觀點進一步指出:社會問題即是某些群體之間的價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會狀況,或是指不同群體的價值觀發生矛盾致使社會思想準則混亂的狀況。因而,在眾多社會學家的視域裏,因價值觀不同而引發的社會衝突不僅是社會生活的一個主要事實,而且也是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群體間價值觀念的差異,以及價值判斷中意見相左的情況,才會導致一係列社會問題的出現。所以,在社會轉型的宏觀背景之下,盤根錯節而又縱橫交錯的價值衝突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觀念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它將是我們在建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時不得不麵對的難題以及不得不清除的障礙。因此,能否理性地正視目前我國社會所蘊涵的各種潛在的與顯在的價值衝突,客觀地分析與評價這些價值衝突背後特殊的情境因素及產生價值衝突的諸多根源,積極地構建既蘊涵時代文化精神要素,又彰顯我國本土特色的新價值觀體係,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正是基於上述考慮,本章試圖從轉型時期的價值衝突問題切入,來探詢這種將單獨的個體有機的聯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來發現價值衝突背後湧動的和諧力量。
·社會學視野中的和諧社會建設(二)文獻綜述
“價值”作為一個科學範疇,始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在其視域裏,價值主要被用來指稱經濟價值或商品價值。而自19世紀後期德國哲學家尼采將價值概念引入哲學領域伊始,價值哲學問題長期以來受到諸多思想家的廣泛關注,有關價值的界定不盡相同。有研究者在對相關價值定義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指出,國內外學者對價值的界定雖多種多樣,但大概可分為以下幾類:①意義說:強調“價值是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積極或消極的意義”;②需要說:強調“價值是人為了滿足其需要和利益所需要的東西”;③合目的說:強調“價值是符合係統目的,有助於實現目的的東西”;④有用說:強調“客體及其屬性對價值的重要性,反對主觀價值論,堅持從主客體關係研究價值”;⑤人說:強調“價值是人,並認為這一概括揭示了價值的實質”;⑥效應說:強調“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效應,或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⑦關係說:強調“價值屬於關係範疇,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關係狀態”。而作為一門脫胎於哲學,並致力於解釋性的理解自17世紀開始延續至今的人類現代化進程及其後果,並以不斷地尋求價值體係的重建以擺脫現代文明危機為己任的新興學科,價值與價值觀念的衝突問題一直都是社會學關注的焦點視域。首先,在研究視域上,價值或價值觀的議題是文化的有機組分。其次,在理論視角上,有關價值及價值衝突議題的研究主要包含在社會衝突理論、社會批判理論以及後現代社會思潮等理論流派之中。例如20世紀40年代逐漸盛行的價值衝突觀點指出:社會問題即是某些群體之間的價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會狀況,或是指不同群體的價值觀發生矛盾致使社會思想準則混亂的狀況。後現代理論更是精於對文化領域的研究,側重價值、認同、溝通與媒體等方麵的分析。這一研究領域的代表性著作有:丹尼爾·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路德·賓克利的《理想的衝突》、斯托策爾的《當代歐洲人的價值觀念》、赫·馬爾庫塞的《單麵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研究》、尤根·哈貝馬斯的《文化與批判》以及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