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帶來了中國社會的全麵轉型,開放帶來了中西文化的持續碰撞。“理性”之思也如一夜春風吹透了大江南北。現如今,先前主要席卷經濟領域的工具理性早已突破了其原有界限,以燎原之勢迅速蔓延至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尤其是在意義、信仰和價值承諾層麵對價值理性產生猛烈衝擊。在訪談中,我們設計了“總的來說,您對當代社會中人們的道德狀況如何評價?”“您對您現在生活其中的社會如何評價?以及您理想中的和諧社會是什麼樣子?”這幾個問題,試圖通過被訪談者的所思、所感、所說,以大輪廓、粗線條的方式對我們的社會及我們的道德做簡單的勾勒,以期能夠獲得粗略的總體印象。訪談中,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如下所示:
問題1總的來說,您對當代社會中人們的道德狀況如何評價?
ZHY:總的來說,我覺得現在社會中人們的道德狀況總體不行,不如以前的人。雖然以前的社會封建,人們的思想頑固一些,但比現在的人的道德好得多。我們的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一些道德冷漠和不符合道德規範的事情和現象,比如:看見小偷行竊、幾個人打一個人就像沒看見一樣;看見有人落水見死不救等等。老人更善良一些,年輕人有時因為素質不高、品德不行,可能會更多的出現這種情況。但是也不乏存在一些非常有道德的人。
WXH:在我們國家,公眾道德滑坡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同階層或年齡段的人道德差異很大。人們對談論道德沒有興趣,認為“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有基本的道德修養,道德高尚的人所占人口比例很少。有一定比例的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養,道德觀念差,甚至崇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點,處處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很在乎個人利益有沒有受到損害,而很少在乎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傷害他人的利益。相對來講,受教育好的人道德素質要高於教育程度低的人,年長一些的人道德素質要高於年輕的人。
WM:當代社會中人們的道德狀況總體來說不甚樂觀,許多美德都快成了笑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諒解少了,大家變得對周圍的人充滿戒意。不同人群應該有所不同。中青年人對農民工或者看起來不是那麼富足的人比較冷漠。
問題2您對您現在生活的社會如何評價?您理想中的和諧社會是什麼樣子?
ZY:表麵有序,實則無序。和諧社會應該沒有紛爭、沒有衝突、沒有矛盾、沒有貧窮、沒有汙染,人們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卻又相處融洽。
ZHY:不好,挺黑暗的。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每個人看到對方就像看到自己親人一樣,親切,麵帶笑容,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溫暖,任何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都可以得到幫助,得到關懷。街道整潔、整齊、環境很好,人的素質很好,交通便利,上班都開著車。
WM:不好。人人有吃的,人人有穿的,沒有罪惡,大家相敬如賓,各做各的事情,井然有序。
有人對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化,社會心理嬗變的階段做了一番概括,即“70年代以來的心理迷茫期,80年代初的心理憧憬和觀望時期,80年代中後期的心理高漲和衝突時期,90年代以來的理性化時期”。並由此歸納出社會心理嬗變發展的趨勢是:“心理衝突的加劇和緩解交替出現的雙向化、心理反應深層化、心理取向多元化、心理關切外投化以及索取心理和收入動機增強的趨勢。”事實上,這種“理性化”的社會心理嬗變過程,一方麵見證了我們的成長,但另一方麵也突顯了我們的缺憾。因為“人們的精神在隨經濟上升而頹廢,道德隨物質積聚而敗壞,日益膨脹的個性欲望在脫離社會整體利益而順著私心自利的縱橫欲壑又向新體製的夾縫中肆意傾瀉,赤裸裸的逐利動機就像被釋放出來的魔鬼而惡性泛濫。”就訪談資料來看,對於轉型時期我們的道德與我們的社會,被訪談者的觀點彼此之間沒有太大的出入,其評價是相對一致的。總體來看,被訪談者在談及當代中國社會人們道德狀況與社會的總體印象時,情緒是相對悲觀的,評價也是相對負麵的。而其理想中和諧社會的圖景,充滿了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眼中滿含鄉土氣息、質樸悠緩的傳統禮俗社會的色彩。從一個側麵印證了齊美爾在其那篇著名的論文《大都市與心理生活》中所揭示的現代社會之中的貨幣經濟與理智態度,以及被非人格化的冷漠所折磨的現代人的疲憊情感與複雜心情。
三、張揚抑或摒棄——變動時代的
價值選擇與價值放棄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衝突類型,價值衝突集中表現為人類價值活動中的選擇衝突,它集中體現為圍繞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標準所形成的價值觀念的選擇衝突。價值衝突又可稱為價值觀的衝突。所謂價值觀,指一個社會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關於如何區分對與錯、好與壞、違背意願或符合意願的觀念。它是人們評價、判斷事物的思想標準,表現為人們對於受到讚許的事物的追求。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孕育了多元化並存的價值觀念,諸如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客觀主義、經驗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技術主義、消費主義、生態主義、技術批判主義等等。這些價值觀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型塑了複雜而多變的價值衝突體係。
將要測量的價值衝突及其相關問題是一個充滿了思辨和抽象色彩的複雜議題,為了以一種更為直觀而具體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測量,我們在訪談中設計了相應的價值困境和問題考察。處於急劇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價值衝突最外顯的表現形式是道德失範、道德冷漠以及信仰危機。因此,這一部分就以這三個大的問題為枝幹,設計相應的價值困境和問題考察為脈葉。在收集原始性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其所進行歸納整理,考察人們在麵對價值困境時所麵臨的內心衝突、價值選擇與價值放棄,以及對相關問題所持的意見、態度、觀點和看法,並試圖抽離出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衝突的理想類型。
(一)道德失範
所謂道德失範,是指“在社會生活中,作為存在意義、生活規範的道德價值及其規範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對社會生活發揮正常的調節作用,從而表現為社會行為的混亂”。以下五種情境涉及對道德失範現象的考察,然而,五種情境涉及的道德層麵、道德關聯程度,引發的內心衝突程度以及可能遭受到的道德譴責程度均有所不同。情境1涉及對人們基本道德規範的考察,其道德關聯程度較弱,引發的內心衝突較小,可能遭受的道德譴責也最少;情境2與情境3涉及與金錢有關的道德規範的考察,其道德關聯程度,引發的內心衝突及可能遭受的道德譴責都居於中間層次;情境4與情境5主要考察人們對婚戀道德的看法,其道德關聯程度,引發的內心衝突及可能遭受的道德譴責都居於最高層次。
情境1在公車上您看到老人、兒童、孕婦等,您是否會讓座?為什麼?
ZY:會,這是最基本的道德。
ZHY:會。因為他們確實需要我的幫助,每個人將來都會老,都會有小孩,也許還會殘疾。其次,因為公交車上也有宣傳,比如:要給老、弱、病、殘、孕以及帶小孩的乘客讓座。
WM:會,這是應該的,我也會老,我的妻子也會懷孕,我的孩子也會自己去坐公車。
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整理分析,我們發現大多數年輕人在麵對諸如是否讓座之類的道德情境時,基本不存在道德失範行為,而把“讓座”當做一種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加以遵守。
情境2如果您去商店購物,發現對方多找給了你錢,您會退回去嗎?為什麼?
ZY:看情況,不能一概而定。比如售貨員的態度很惡劣,就有可能不退;反之,就有可能退。如果錢數比較少的話,有可能不退;反之,則會退回去。
WM:看情況了,如果服務態度很好,就會退給商店;反之,就不退。
SXL:說實話,如果是一些大的商店、商場和專賣店,我不會退;如果是在街頭商販或小店中發生這樣的事,一定會退回多的錢。可能會認為小商販們很不容易,而大的商場中感覺自己買的東西總是不劃算,他們掙了很多,多找了錢反而感到很慶幸。
情境3如果您撿到一個錢包,內有巨額現金,您會如何處理?為什麼?
ZY:我會想辦法聯係丟錢包的人,比如在媒體、報紙上登招領啟事等等。無人認領的情況下,我會先自行保存,但不會交給什麼部門或者機構,我覺得那樣不保險,也說不清楚。在有人認領的情況下,我覺得對方應該給予一定的報酬,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這樣心理上覺得比較安慰和平衡,畢竟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否則,會覺得心理比較受傷害,下一次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
WM:努力尋找失主(失主說不要了我再要),不過還是希望失主能給予一定的現金感謝,這樣大家都比較真誠。
SXL:會盡量聯係失主,有時候想想丟錢的人,估計很難過。這些錢對於我來說,擁有了隻是增加了一些快樂,但也會增加心理負擔。對於失主來說,失去的不僅僅是這些。所以這個錢不是很好花,能歸還一定要歸還。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的行動以他們所期望的報酬為動機。這種報酬可以是錢、物等物質層麵的,也可以是信任、讚美、友善、理解、寬容等精神或心理層麵的。就訪談資料來看,大多數被訪談者在麵對情境2和情境3的時候,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道德失範。即與傳統道德所要求的大公無私、拾金不昧相比,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大公有私、拾金有昧。而有私與有昧背後的心理衝突與行為反應可以通過報酬理論加以解釋。情境2中,被訪談者是非判斷的標準常常依據自身在前一個沒有利益關係的規範化互動情境中所獲得的報酬,報酬的有無、多寡直接影響到其是否會采取相應的失範行為以及可能麵對的內心衝突。情境3中,被訪談者是非判斷的標準常常在於自身在前一個存在利益關係的規範化甚至超規範化的互動情境中所獲得的報酬,但不同的是,規範化的甚至是超規範化的行為在先,報酬在後。因而,報酬的有無多寡將首先影響其道德心理,進而影響其價值評判,最終影響其道德行為。正如訪談中ZY所說的:“我覺得對方應該給予一定的報酬,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這樣心理上覺得比較安慰和平衡,畢竟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否則,會覺得心理比較受傷害,下一次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很奇特的價值組合體,規範與失範、付出與回報、個體與群體、物質與精神之間交織纏繞、互為因果、互相作用,共同決定著變動時代人們的價值選擇和價值放棄。
情境4一個女(男)孩子同時對幾個異性產生好感,並與其談戀愛。您如何看待這種做法?為什麼?
WXH:有點反感,不讚成。愛也是一種責任,同樣有道德的約束。這種行為會傷害別人,而且也會傷害自己。
WM:很不好,並不是所有的好感都需要表達出來,有些埋在心裏就行了。
ZHY:我不讚同這麼做。我覺得這個人很沒有責任心,對感情很不認真、不負責,玩弄感情,對感情不專一。個人思想品德有很大的問題以及個人的人生觀有問題。估計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也許是從小家庭教育不嚴格。
情境5一個女(男)孩子同時對幾個異性產生好感,並與其同居,您如何看待這種做法?為什麼?
ZY:不讚成,但也不幹涉。之所以不讚成,是因為同時與幾個人同居要比同時與幾個人談戀愛情節嚴重得多,而且帶來的負麵影響可能會大得多,包括身體、情感、道德方麵的。之所以不幹涉,還是覺得那是別人自己的事情,他有權選擇怎麼做。
WXH:很反感,覺得很不道德。違背了道德,而且這樣做很沒有責任。
ZHY:這是一個更深刻的問題,但實質上跟前麵的問題是一樣的,最主要的是人生觀和道德上有問題。這個人更讓人覺得厭惡……
一個人對待兩性關係的態度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情境4與情境5涉及與兩性關係問題有關的價值判斷。就訪談資料來看,這是一個存在較少失範情況的道德領域。被訪談者言語之間處處彰顯著傳統的婚戀觀念對當代社會中年輕人的堅實影響。在訪談中我們也發現:也許怎麼想與怎麼做、評判他人與規約自己之間往往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錯位,人們免不了陷入“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樣的窠臼。但有理由相信,隻要內心深處還有堅持,他們就不會偏離正常的軸心太遠。
(二)道德冷漠
近年來,媒體紛紛報道一些見義不為、見危不助、見死不救的案例,一度引起人們有關道德冷漠問題的許多討論。道德冷漠主要強調的是道德生活中,人們推卸道德責任,拒斥道德義務,漠視道德行為等消極性的道德態度和心理。在本質上,道德冷漠仍然是一種道德失範,但在表現和影響力上,它顯然有著更大的破壞力和殺傷力。如果說道德失範現象還隻是讓人感到氣憤和不滿,那麼,道德冷漠現象帶給我們的打擊將是破壞性的。因為它往往突破了大多數人的道德底線,讓人們感到痛心和震撼。下麵訪談中所設計的情境涉及對道德冷漠現象的考察。
情境6對於流浪行乞人員,您是否會給其施舍?為什麼?
WM:不會。這些人太多了,而且據新聞報道,有的行乞的比我還富有。
WXH:首先我會辨別一下,行乞的人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如果是殘疾人等確實需要幫助的人,我會給其錢物的;如果覺得行乞者是騙子,就不會理睬。幫助弱者,是一種同情心,但現在冒充乞丐的人很多,所以不會毫無分別的給所有乞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