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悲觀抑或樂觀——我們的社會與我們的道德(2 / 3)

SXL:如果乞討者是年紀很大的人,我會給。但是如果在街上總能碰到同一個乞討者,我就不會給了。但心裏其實不太好受,不給過意不去,給有些氣憤。

情境7假如在街上看到小偷行竊,您會怎麼做?為什麼?

SXL:剛剛開始會感到很驚訝也會害怕吧。如果我一個人,我可能不吱聲,但事後心裏不是很舒服;如果有同伴在身旁,會用另一種方式提醒被偷者。

ZHY:如果在街上看到小偷行竊,我會選擇不吱聲。因為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我擔心他報複我,或者他把我認下了,下次再偷我的錢。

WXH:如果我覺得我直接提示被偷的人而不會對我有很大威脅,我就直接提醒;如果覺得直接提醒別人會有很大危險,我就會想辦法暗示或者報警。

情境8假如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刀行凶,作為目擊者,您會怎麼做?為什麼?

ZY:我不會直接上去幫助。因為我覺得那樣徒勞無益,幫不了什麼忙,自己反而可能會受傷害。但我會用手機撥打110,盡快地通知警察或者公安機關。

ZHY:我會以最快的速度打110。因為我覺得在光天化日之下這麼做,太無法無天了,目無法律,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

WM:我會拿手機報警,然後把行凶行為用手機拍下來作為證據保存下來,配合警方做調查。

情境9看到有人落水,您會怎麼做?為什麼?

ZY: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進行救助,但不會跳進去救人。因為我不會遊泳,這麼做徒勞無益。

WM:我會努力施救,報警,喊人,尋找工具,但是我不會隻身前往救人。因為我沒有相關的救人知識和經驗。

ZHY:先大聲喊,看周圍有沒有能夠救人的人。如果沒有,就根據當時的條件自己想辦法救他,或者找別人來救他,關鍵是我不會遊泳。

以上所展示的是幾種常見的道德冷漠現象發生的情境以及被訪談對象的真實反應。我們試圖通過對麵臨價值困境的人們的內心直白的展示,從不同側麵揭示公眾相對複雜的價值判斷與道德心理。通過訪談資料可以看出:由於情境殊異,危急程度亦不盡相同,故人們的臨危反應存在差異。但透過多樣化的言辭,細心的人仍能夠體察形態殊異的反應之下人們大致相似的行為反應。人們沒有表現出絕對的“不仁不義”,因為這好像還不能歸入傳說中的“見危不助、見死不救”;但人們也沒有表現出絕對的“大仁大義”,因為這好像也不能納入理想中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至於這種行為表現背後的心理反應,ZY的話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我雖然沒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也沒有‘見危不助、見死不救’,我做了自己力所能及所能做的,我很坦然。”這是一種怎樣的道德狀態與價值選擇?總體來看,它遠離“見危不助、見死不救”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道德兩極,處於長長的道德序列的中間階段。作為價值與理性的結合體,既蘊含著溫情的價值底色,也反射著冰冷的理性光芒。

(三)信仰危機

問題12007年9月10日是第五個世界預防自殺日。有數據表明,自殺已經成為我國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歲的年輕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統計,我國每年有28.7萬人自殺,另有200萬人自殺未遂。每兩分鍾就有一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也許個別人的離去往往引不起普遍的關注,但當愈來愈多的人選擇離去的時候我們再也不能無語。在現今的社會裏,自殺已成為一個愈來愈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影響巨大,已經成為年輕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暴露了社會薄弱的心理幹預機製和年輕一代脆弱的心理防線。而這種現象也從另一個側麵昭示我們:使得整個社會得以有效維持的社會團結或社會整合的紐帶似乎正在逐漸鬆懈。存在於這樣一個社會中的個體,似乎正在被巨大的社會疏離感所籠罩,所吞噬。在訪談中,針對問題1:“您是否認同‘當代中國社會年輕人中存在著嚴重的信仰缺失和信仰危機’這樣的說法?”這一問題,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如下所示:

SXL:不認同。這個我認為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的信仰相比確實是缺失。但這不是真的缺失,我們為什麼要和西方人的信仰比較或者做參照?其實我們也有信仰,但不是堅定信仰什麼,我認為這樣很好。我們以前很有信仰,比如信仰共產主義,但這樣的信仰對社會,對我們自己都不好。不如走入現實,活好或過好生活,這是根本。

ZHY:不是特別認同。在有些人中存在,特別是剛畢業需要就業的大學生,如同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碰,不知道自己的目標。當找不到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的時候,隻有在摸索中前進和定位自己。

ZY:不能說存在著嚴重的信仰缺失和信仰危機。但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年輕人中間還是存在的。他們搞不清楚自己是誰,為什麼要活著,活著又是為了什麼。究根問底,我認為內心深處沒有理想,沒有夢想,沒有目標,沒有很神聖的東西,沒有精神的東西做支撐,人很容易不知所措。但我認為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WM: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可能有對有錯。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自己做人的原則,沒有原則也是一種處世態度。

借助於對這一問題的深度訪談,我們大致可以獲得有關信仰問題的概括性評價。總體來看,對於當代中國社會年輕人中是否存在信仰危機的問題,大多數被訪談者持相對否定的態度,並不認為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信仰危機。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說法,誠如一位被訪談者所說:“雖然我認同當今社會中存在道德冷漠、道德失範和信仰危機,但我覺得這是一定程度範圍之內的失範和危機,並非所有的人都良心泯滅、道德敗壞、渾渾噩噩。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內心深處都是善的,也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和人生信仰。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說法,一方麵可能確實存在這些現象,但可能還有其他方麵的原因。我認為‘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的輿論放大效應就是很重要的方麵。一件涉及道德冷漠或失範的事件出來之後,媒體、輿論總是大肆渲染,大加撻伐。我覺得這種媒體輿論的正負效應還需做進一步的討論,它並非都是正向的。由於媒體、輿論對此類事件的過分渲染,而且總是大加指責,反而導致人們對此習以為常和不以為然。既然許多人在碰到這種情況時都是這麼做的,既然你認為我是這樣的,那我這麼做也沒有什麼特殊的。”(ZY)

一個人選擇以怎樣的生活方式去填充自己的生活空間,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直接地反映著其精神狀態和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對該問題形成初步印象的基礎上,我們試圖通過一組更為具體的問題設計,對這個籠而統之的問題進行拆解,希望憑借對被訪談者的職業觀、家庭觀、金錢觀、人生觀等多個層麵的了解以期能夠對信仰問題獲得更為清晰的認識。具體的問題設計及訪談資料參見以下內容:

問題2下麵是一組有關職業的問題。分別包括:您最想從事的工作是什麼?您對您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如何評價?未來是否會跳槽?您如何看待“跳跳族”?您是否是“啃老族”?您如何看待“啃老族”?在“高壓力—高薪—不穩定的工作”與“較低壓力—低薪—較穩定的工作”之間您會做何選擇,為什麼?訪談情況如下:

ZY:我不是“啃老族”。縱然這種狀況是由個人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我覺得也不能這麼做。尤其是那些四肢健全,又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麼做,很無恥。

如果現在一定要在“高壓力—高薪—不穩定的工作”與“較低壓力—低薪—較穩定的工作”之間作選擇,我會選擇後者。豪邁的理想誰都會有,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但光環很快就會退去,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很大差距。這樣的生活是需要很多東西的,心智、能力、頑強的意誌力等等,但這個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並不具有這些,很快就會覺得很累,會退出。我想我不是那樣的人,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生活,平平淡淡但真實可靠的生活,所以我會選擇後者。

我現在從事的工作並非我最想做的,但收入還可以,很穩定。關鍵是我現在需要這份工作保障生活,所以基本上不會跳槽。即便是突然暴富成為富翁,在辭職與否之間我也會做慎重的考慮。也沒有決心說一輩子就從事這份工作。我覺得那些在職場上跳來跳去的人不是因為能力有多強,而是因為這些人比較隨意、自由、不服約束、遇事逃避,往往自負且沒有責任感。

我最想從事的工作是動手型的、實踐性的、操作性的,能立竿見影見效果與結果類的,自主的、沒有約束的、自由自在的。之所以會選擇此類工作,主要考慮到個人興趣、愛好、性格等方麵的因素。

ZHY:我不是“啃老族”,而且永遠不會是。這些人很齷齪。自己什麼都能幹,為什麼還要別人養。而且忙碌一些,生活充實一些,感覺生活美好一些。閑的時間太多,也容易引發問題,對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我選擇後者。人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工資雖低但生活要安逸一些,人又不是為了錢而活著。反之,壓力那麼大,好像為了錢而活著,失去了活著的意義了。

我覺得還可以,我一年之內已經跳過3次槽了。未來還會跳,但至少會在工作半年到一年之後,我想積累點經驗。如果經常跳,可能就是自身有些問題。一是自己的能力還不行,人家公司不要了;二是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愛跳槽,有些能力,但能力不太強,自身要求還特別高,感覺自己搞不清自己的定位;三是跟公司有關,比如公司的發展前景、發展平台、對自己以後的人生、事業有沒有什麼益處等。也有人際關係方麵的因素,不太好。也有能力特別強的跳來跳去,就算自己的能力再強,跳來跳去,隻是簡單適應每個公司的環境,這樣對公司對自己都不好。我屬於第三種情況。

就目前來說,我希望我是國際貿易界的一個精英。我的專業是這個,我希望學以致用。我覺得我的專業比較有意思,比較實用,經常和老外交流,也希望多認識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老外。可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偶爾因公出差,還可以出國旅遊一下。

問題2是一組與職業觀相關的問題,共包括4個子問題,以考察青年人的工作觀。在現代社會,就業作為人們從事社會勞動謀取經濟收入的活動,是大部分社會成員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被訪談者在工作問題上的基本意向直觀體現著其生活態度和人生信仰。通過訪談資料可以看出:工作被多數人視為安身立命之本,是取得較好的社會條件的手段,甚至成為人之為人之基本品質。但工作並不意味著“美好生活”,而隻是“美好生活”之必要而不充分的條件。“一旦擁有,別無所求”的固守已成為職業生涯中遙不可及的往事,必要的變動是合情、合理、合乎時代精神的。短期的、高效的、實用的、可見的、自由的、創造性的、切合實際的工作是受到肯定和青睞的。

問題3是一組與財富觀有關的問題:您是否希望一夜暴富?如果您一夜暴富,您會如何處理這筆巨額財富?您覺得您的人生是否會因此而改變?為什麼?您是否是“月光族”?您如何看待這一類人?訪談的情況如下:

ZY:當然希望,但不會整天做白日夢。要是一夜暴富,我會把錢存起來,然後慢慢的籌劃該如何使用。會買房子、車子、出去旅遊,但絕對不會隨意地揮霍,花任何一筆錢之前都會做仔細的考慮。如果我突然有了很大一筆錢,我覺得我的人生會因此而改變。我覺得一個人的經濟狀況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雖然不是全部,但是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麵。一個整天在生存線上掙紮的人與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之間要做的事情應該是非常不一樣的。衣食無憂之後,我可以放心地去做許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種心態和狀態之下,一定會做得很好。

我不是十足的“月光族”,但也差不多。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很瀟灑的行為,我的這種行為常常讓我覺得灰心喪氣、沮喪、恥辱。我覺得這不僅僅是能不能存下錢來的問題,我覺得它關係到一個人的品質、性格、意誌力等方麵的問題。一點一滴地有規律的存錢,就相當於在約束自己、控製自己、告誡自己、訓練自己,在性格、意誌力以及品質方麵都是很好的鍛煉,也是對未來有籌劃,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任的表現。反之,你做不到,可能說明你不具備這些品質。我總是試圖改正,但是這種行為好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總也做不到,有很深的挫敗感。

WXH:當然希望。但不會把心思完全放在這個上麵,畢竟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一夜暴富,首先是保密,然後在合適的時候會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捐獻。有錢了當然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但不會因為有了錢而放棄工作和奮鬥。有錢了,具備了很多便利和前所未有的條件,比如可以用來投資。但如果因為有了錢而揮霍,不求上進,這樣人生就沒有了本來的意義。而且,生活全部依賴這些錢,會很快花完,沒有錢了日子就很難過了。

我不是“月光族”,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存些錢。“月光族”是一種對未來生活沒有規劃的人群,個人認為這種人把未來經濟支出的需要寄托在暴富、得到別人幫助等可能上。“月光族”普遍存在一種節約省不下多少錢的心態,認為自己目前的收入對未來需要大額支出的情況沒有太多作用,如果真的需要錢,等到時候再說。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月光族”也意識到“月光”行為對未來可能導致的經濟危機,但又不願意正視這種壓力,逃避去思考“月光”所導致的困難。

通過深度訪談可以發現:擁有巨額財富是當代社會許多年輕人的夢想,因為財富的擁有與否與數量多寡被認為與一個人的未來生活緊密相關,成為決定其質量好壞的重要籌碼。雖然“一夜暴富”,意味著從天而降的巨額財富,無法形容的內心喜悅,以及對目前生活的顛覆性改變,從而牽引著人們內心深處的希冀與熱情,但這是一種有限的希冀和熱情,交融著變動時代人們的浮躁與冷靜、瘋狂與理智。他們對待金錢以及對待“月光族”的態度便是對此最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