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健康不僅僅指身體處於無病狀態,而是指個體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職責與角色”三方麵都處於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僅以身體機能的失調為依據,健康還以個人參與社會體係的本質、角色與任務為基礎。健康即具有履行社會職責的能力。因此,國民的健康狀況影響社會經濟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世界銀行專家測算,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增長大約8%~10%歸因於健康人群。哈佛大學研究也顯示,大約30%~40%的亞洲經濟奇跡源於健康人群。投資於健康,為國民提供基本的衛生醫療保障是實現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從長遠來說,也是最經濟最具效益的一個措施。醫療保障作為一種重要的健康投資,它的缺乏損害公民健康權利的獲得,不僅影響公民的身心健康和經濟狀況,而且通過人力資本因素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我國目前醫療保障製度的發展目標是“低水平、廣覆蓋”。即在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從國情和國家、企業的承受能力出發,保證每個公民擁有醫療保障。要實現“廣覆蓋”的目標,就需要為廣大農村居民建立必需的醫療保障。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70%的人口在農村,大部分勞動力也在農村。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進入城市,成為城市某些行業建設和發展中的支柱力量,例如采煤、建築等行業。農村醫療保障是對農村居民健康的直接投資,是農村人力資源和我國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能夠提高農村居民參加勞動和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能從本質上提高農村居民擺脫貧困的能力。同時,還能增加農村居民的福利,減少貧困導致的一係列後果,達到效率和公平的高度統一,有助於實現城鄉和諧發展。從2003年開始,國家已經開始在農村進行“新型合作醫療製度”的試點工作。到目前為止,試點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止到2006年底,全國已有1451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人口為5.08億人,4.10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0.7%。參合農民就診率和住院率均明顯提高,就醫經濟負擔有所減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擁護。2006年全國共補償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2.72億人次,補償資金支出合計為155.81億元。與之相應,農村社區醫療的發展也取得了重大成績。這是農村社會發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上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也是提高醫療保障覆蓋麵的一個重大舉措。借此契機,我們一定要在試點的基礎上,加大新型合作醫療製度的推廣力度,提高參合率。同時,借鑒國外合作醫療和我國城市醫療保險改革的經驗教訓,從籌資方式、保障內容到管理、運營等各方麵探索和完善新型合作醫療製度,建立一個既能夠滿足現階段我國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需求,又能夠在將來與城市醫療保障體係順利銜接的、城鄉統一的醫療保障製度,從而實現“人人健康”的和諧社會。
另一方麵,除了堅持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保障製度和在實踐層麵實現普遍覆蓋之外,我們需要加大現有醫療保障製度的權威性和執行力度,盡快在現實層麵實現製度設置的目標,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就是保證醫療保障機構切實履行第三方購買者的職責,對醫療服務市場進行監督和控製,保證居民方便地獲得“高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和藥品。
總之,完善的醫療保障製度體係,是現代衛生醫療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保證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提高居民的醫療服務的可得性,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能夠防止“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同時存在的現象,實現社會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健康和公正都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繼續加快衛生事業的發展力度,提高政府的投入水平,擴大醫療保障的覆蓋麵,大力發展集預防、保健、康複、健康谘詢為一體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建立一個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多樣性要求的多層次、普遍性的醫療保障製度,從而實現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目標,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順利建成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