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障是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之一,關涉社會成員“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問題。它的建設和發展狀況,不僅影響到每個個體,而且影響到每個家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直接相關。其核心是養老保險製度。製度建設,涉及製度本身和經濟,更嵌入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國的養老保障製度安排經曆了一個從單一的家庭養老到多支柱養老保障模式的變遷過程。其中,各種模式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共同保障和支撐著我國城鄉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這種變遷是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特殊國情道德文化背景下理性選擇的結果。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運行的調解機製,這種多支柱的養老保障製度安排的發展與改革對協調代際關係,促進社會的公平和穩定,實現和諧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養老保障能夠平衡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利益關係,消除代際衝突轉型過程中,隨著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農村城鎮化、就業多樣化的發展,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的“未富先老”和“少子高齡化”特征的影響下,我國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明顯出現一種代際之間的不和諧現象。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老年人口貧困率較高,貧困化趨勢在擴大。據有關資料估算,在全國60歲及其以上的1.4億多人口中,貧困人口約有2000萬—2500萬人,貧困率達13%~17%,平均6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貧困人口。而且,這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農村。貧困老人普遍生活水平低,健康狀況差,居住條件簡陋,照料問題突出,經濟依賴性強。其中農村貧困老年人的生活尤為艱難。他們絕對數量多,相比城市老人收入更低,基本享受不到社會保障。由於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大部分留存老人不但要負擔農活和家務勞動,還要照料孫子女輩,生活艱難。遇到自然災害和疾病,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老年人的早衰早亡現象成為農村的普遍現象。根據國家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2000年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5.21歲,農村為69.55歲,相差5.66歲。這一差距說明了城鄉人口身體素質上的差距,也說明了城鄉人口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更差、生活水平更低。

第二,離退休人員與在崗職工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具體表現在,城鎮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金與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差距日益擴大。從1978 年的90%降為2004 年的61%。尤其是企業的離退休人員收入低下,人均不足8000元。如果按照勞動收入計算,該差距會更大。雖然國家也根據退休金與社會經濟發展掛鉤和退休人員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製度在逐步提高養老保障的水平,但是由於養老保險基金隻“按照國債和銀行利率增長”,並沒有真正隨著10%的經濟增長率而增長,“不能分享高增長的成果”。退休金收入的絕對量低,不能滿足消費支出的需要。根據2000年中國老齡委組織的一項調查,35.9%的離退休人員擔心退休金保障“養不了自己”。另外,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轉”,也表明離退休人員和在崗職工之間的不和諧,表明即使在新的養老保險製度下老年人依然向年青一代透支了養老保險金。

第三,社會上存在老年歧視的傾向。一方麵,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社會的整體價值相對來說更傾向於注重效率和現實利益,而忽視公平和長遠的發展。政策的製定和執行者也更注重正在工作崗位的年輕成員的利益,而忽視無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利益。另一方麵,由於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生育率下降,年輕人口增長勢頭減慢,我國的社會人口結構進入老年型。家庭的子女數普遍減少,趨向小型化,空巢家庭的比例升高,這使得我國傳統的代際關係發生改變,家庭的重心由老年人轉變為孩子。家庭的養老功能受到很大衝擊,年青一代已經在經濟和精力上難以顧及老年人。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親代對子代有極大的付出,子代對親代的贍養、照料和慰藉卻是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部分不敬、不尊、不養,或者有養無敬、有養無愛的情況,很多老年人因此麵臨晚年生活的困境。有學者將這種轉變及其影響比喻為“眼淚往下流現象”。

缺乏社會養老保障及相關保護措施,不但會導致老年人經濟貧困,生活困難,而且使得老年人精神孤寂,出現抑鬱和其他一些情感問題。目前,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老年人群體的數目越來越龐大。急速出現的過於龐大的缺乏經濟和生活服務保障的老年群體,不但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壓力,而且會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整個社會、政治生態帶來負麵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首先以解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為出發點,加大社會養老保護措施與製度的建設,積極完善和健全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障製度安排,通過恰當的製度與政策,特別是養老保險製度的完善,以緩解代際衝突,應對老齡化帶給我們的風險和挑戰。

養老保險製度是人類社會在現階段應對養老問題時采取的最主要的養老製度安排之一,能夠應對因為年老而導致的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這一不可避免的風險。它在個人、家庭、企業和國家的共同參與努力下,不僅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與老年人晚年的經濟來源直接相關,而且減輕年輕人的贍養負擔,解除其後顧之憂。從而平衡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利益關係,消除代際矛盾和衝突,保證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健康發展。

由於其關係到每一個人後半生的養老問題,養老保險製度也是社會保障體係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內容,它所涉及的人口和資金數量都是最大的。2006年,我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8766萬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6310億元,分別是失業保險的1.7倍和16.4倍,醫療保險的1.2倍和3.6倍,工傷保險的1.8倍和51.7倍,生育保險的2.9倍和101.8倍。目前,就世界各國的改革與發展情況看,它正在朝著社會化、多重性、兼容性、適度性和儲蓄性的方向演進。我國的養老保險製度也是在這種現代養老保險製度變革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建立和發展,並不斷改進的。整個製度體係包括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其中,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正處於改革試點中,尚無統一的方案。農村養老保險采取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多樣化養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