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整合模式的轉變
1.傳統的道德化整合模式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倫理型社會,各種道德規範、價值觀念等建立在家庭、家族、單位等種種共同體的基礎之上,具有高度的同質性。道德是依靠羞恥感來維持的人們的自律性行為規則,道德教化在社會整合中是其他社會因素無法比擬的。而社會轉型以後,社會的異質性增加,個體主義盛行,從整體上削弱了社會整合的力度,動搖了傳統的維護社會穩定的強大的基礎,致使各種不道德以及違法現象大量滋生。盡管這種整合機製存在諸多問題,但我國建國後仍被長期使用,並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重構“價值體係”等方式在不斷地加以改進。
2.國家主導的政治化整合模式
改革開放前,社會結構並不複雜,社會利益結構也很簡單。我國實行的是單一的公有製經濟,社會各種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通過建立以行政體係為核心的縱向等級結構體製來控製各種社會重要資源,將各種“單位”組織及其成員都納入到自己的支配之下,這樣社會整合實際上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整合。“社會的政治中心、意識中心、經濟中心重合為一,國家與社會合為一體以及資源和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國家具有很強的動員與組織能力,但結構較為僵硬、凝滯。這種結構形態可稱為‘總體性社會’”。國家對社會的整合與控製,更多的是在獨特的單位組織基礎上,通過單位對國家的依賴、個人對單位的依賴以及單位功能的多元化實現的。改革開放以後,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傳統的組織的社會動員能力明顯下降,政府的管理係統鬆弛,社會整合的基礎發生重大變化,政治整合能力不斷下降。
3.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化整合模式
經濟學認為社會整合依賴於“看不見的市場秩序之手”和道德符號的力量。因為市場競爭在滿足人們對生產需求的同時,也能有效地控製欺詐與剝削,調整利益關係;而道德則包含著維係新社會秩序的因素,是依照實質性傳統的要求支撐社會整合的重要力量。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市場力量充分釋放出來,保持了經濟總量的較高增長。不僅導致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而且導致社會生活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這種市場機製的快速擴張和市場邏輯的普遍化,比如效率不僅成為生產領域的重要指標,同時還成為社會生活領域的指標,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由此可以切身地體會到社會生活的“市場化”在不斷增強。這種劇變過程,使作為人類安身立命的終極價值諸如理想、信念、終極關懷被一部分人徹底拋棄了。由於市場體製帶來了經濟的持續高增長,社會上開始迷漫著市場萬能的認識,以為隻要有了市場經濟,中國的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種市場神話極為強烈地推動著市場規則突破經濟的範圍,向一切社會領域,包括黨內生活與道德領域進軍。社會生活的市場化對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生活倫理與道德底線構成了嚴重挑戰。
4.社會整合的路徑選擇:多元整合模式
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深化,我國社會結構與利益關係呈現出以下新的特點:人們的自主性意識增強,利益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社會階層分化嚴重,社會失衡和斷裂的現象不斷加劇,利益關係愈加複雜的同時,人們的政治理念及其對政府的認同程度也在變化,政府的執政基礎與合法性問題遭受挑戰。
因此,新時期中國社會整合體係的變化呈現出四個特點:第一,從外在強製型轉向內在凝聚型。社會秩序化的實現由過去完全靠行政力量的壓力,逐漸轉向人們由於自由地選擇各自的需要而形成的共同規範。第二,整合方式的種類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第三,社會整合的實現由絕對的靜態轉為相對的動態。第四,社會整合的各種社會關係由簡單到複雜。
社會整合機製一般通過製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認同性整合等方式,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實現對社會的整合,從中國社會經濟的改革與轉型的發展進程來看,當前建設和諧社會,要實現社會整合的體製創新,加快政府改革和政府職能轉移,發揮非政府組織公共參與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重申的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共參與”社會管理格局,要“重視社會組織的建設與管理”。也就是說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協調利益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隨著我國公民社會建設的發展,在現階段為適應和促進中國社會的轉型,除繼續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外,還要特別注重發揮市場、社區、民間組織等整合形式在社會整合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發揮市場機製整合的基礎作用。市場機製在社會利益調配中的基礎作用正在增強,市場機製的建立和完善是促進社會整合不可缺少的一環。從理論上看,市場經濟能夠激活每一個人的潛能,合理配置資源,有效提高經濟效益。隨著市場體係的不斷完善,企業組織獲得了公平、自由的發展條件和空間。通過市場手段,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消除了貧困。同時,促進了社會組織在構成方式、人的社會地位、內在素質要求等諸方麵的重組,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方式多樣的、局部的或整體的變化,社會整合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得以實現。改革以來的社會實踐充分證明,市場機製在協調社會利益分配、配置社會資源以及優化社會結構等方麵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整合方式。但現實地看,無論哪個市場都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市場,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的市場所需要的運行環境和條件。市場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反而可能帶來諸多不公正的現象,帶來嚴重的不同自主性的相互衝突,或造成社會生活領域的諸多失調的現象。因而,還需發揮其他形式的組織的功能。
第二,重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發揮其在整合中的支撐功能。價值的整合是深層次的整合。與快速的社會轉型同步,我國的社會價值觀念也正處於快速轉變過程中。隨著社會的價值取向趨於多元化,並且有著明顯功利化的傾向,社會也陷入了新的整合困境,出現了信仰的缺失、精神上的迷茫和社會倫理秩序的瓦解,並導致社會信任結構的解體和重組。因而有必要從國家和社會層麵重建基礎性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並以此重新整合社會和凝聚社會力量。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來引領社會風氣、以與時俱進的道德準則來規範人們的行為。近十年來國家所倡導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三個代表”等重要理念,實質上也是在新的時代下重新鞏固執政合法性,重建社會信仰的努力。同時,隨著政府職能的轉換,有必要從製度與日常生活兩個層麵重建能夠推動社會整合的社會信任體係,以充分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生活結構。
第三,強化社區整合功能的力量。多元利益主體的出現,使社區內的組織、個人之間的橫向互動日益加強,社區內部形成了多元互動、縱橫交錯的聯係模式。拓展和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是社區發展的中心內容之一,也是完善社區整合的主要手段。社區服務功能提升主要包括社區服務項目(內容)的拓展和社區服務質量(水平)的提高。而社區服務項目的拓展,要求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充分利用民間組織的力量);社區服務質量的提高,要求服務主體的專業化。社區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社會保障等原來從單位和政府職能中分化出來的功能,滿足了居民(村民)的多元需求。社區整合協調和調整了社區居民之間以及居民與各類社區組織之間的利益關係,促使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不斷地提高社區成員的社區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當前,應加快城鄉社區建設,重建把社會問題、社會衝突解決在基層的體製機製,充分發揮社區在社會整合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