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推動民間整合力量的逐步發展。隨著社會轉型速度的加快,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遷,單位整合機製的作用逐漸瓦解,民間組織在實現社會整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民間組織紮根於民眾“草根”,是群眾的自發性組織,民間組織具有參與性強、靈活性大、動員成本低等優點,在日常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將社會不滿組織化、有序化的中間組織,這樣一種分散化狀態,看似有利於政府的管理與控製,但一旦爆發,對社會秩序的危害更大”。一個現代社會同樣也是一個民眾廣泛參與社會生活、積極投身於社會活動的社會。近些年來,我國的民間組織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民間組織協調著成員的行為目標,促進成員的發展,維護成員的權益,促進成員參與政治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協助政府相關部門完成某種行政職能。民間組織還可以形成一個有效的緩衝層,民間組織的特點是成員之間彼此認同,對於個人來說,可以克服孤獨、疏離化狀態。它給予人們一種身處熟人社會的歸宿感,減弱宏觀控製同微觀運行之間的衝突,減弱基層社會組織和個人同政府係統的直接衝突。因此,民間組織的整合作用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揮。
第五,促進公眾參與整合能力健康成長。30年來的快速市場化,體製外社會經濟力量的迅速成長,把社會成員從對國家、單位的依賴中解放出來。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組織結構以及價值觀念的轉變,社會成員開始在社會領域中獲得一定的自主性空間,其參與意識和參與行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由於權利意識的增強,公眾在維護個人利益的過程中不再需要政府的社會動員也能自主參與。同時,由於許多基層事關民生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使得公眾的參與意識變得越來越高。我國的公眾參與行為表現為兩個方麵,即體製與體製內。一方麵,隨著基層社會民主製度的推進,公眾可以通過選舉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自主管理(農村的村民自治與城市社區自治和選舉都在逐步推進);另一方麵,隨著政府政策透明度增強,公眾的意見開始影響到政策的製定,表現為通過手機短信、電話、電子郵件等便捷方式積極參與各級政府的聽證會、對話會和懇談會等。
(三)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角度看中國社會整合
社會是融合了多種要素關係的龐大係統。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要求的不是單維度的片麵發展,而是社會與人的全麵發展。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五大能力”並舉提出,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支撐我國社會發展的科學體係。在這個體係中:駕馭經濟、發展政治、建設文化、應對國際能力的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提高的必要條件和內涵上的延伸;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提高,又必然從其他四方麵執政能力的提高中得到印證和體現。
1.利益是全部社會關係的基礎,利益整合在社會中具有基礎性與決定性的意義
目前社會分化的本質,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整個社會財富整體增長的前提下,由於利益分配不平衡或不公平引發的利益分化,引致不同階層間和群體間的利益衝突。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起來。”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打破發展僵局、促進社會分化的策略,是符合現代化發展規律的重大戰略舉措。它形成了區域間的經濟差距,引發了資源在市場機製基礎上的合理流動,推動了各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並激發了各區域、個體經濟活動的自主性與創造活力,在總體上豐富了農村現代化模式,使整個社會由凝滯、封閉向競爭、開放型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必須以共同富裕為價值目標,如果任由分化的無限製發展,造成過度的地區差距和群體收入差距,也可能會引起社會不安定,甚至引發社會心理的失衡,妨礙現代化的進行。為此,始終不渝地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原則極其重要,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機製、分配機製和社會保障體係,防止兩極分化和不正當收入的泛濫、提倡以共同富裕為核心的價值性整合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2.在新的社會整合機製尚未形成以前,應在不斷培育各種新的對社會有影響力的社會穩定組織的同時,繼續賦予政府以相當的權威來增強社會整合力
轉軌變型以前,國家對社會的整合主要通過領袖人物和政府的發起,大規模的政治動員而實現的一種自上而下以及從下而上的雙向全社會對流來實現的。這種整合的實現過程,已故美籍華裔政治學家鄒讜稱之為“全能主義政治”模式。“這就是:政治權力可以侵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個人生活的諸多方麵,在原則上不受法律、思想、道德(包括宗教)的限製。在實際上(有別於原則上)國家侵入社會領域和個人生活的程度或多或少,控製的程度或強或弱”。此種模式以實現政治整合為中心任務,整個社會成員思想統一,行為一致,社會穩定。但進入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來,傳統的、組織的、社會的動員能力明顯下降,政府的管理係統鬆弛,政府威信下降,社會整合的基礎發生重大變化,整合能力不斷下降。因此,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彌補不足。
3.在文化建設領域,我們既要繼承傳統倫理道德、社會輿論、民風民俗中的精華,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領導地位,以增強社會整合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倫理型社會。各種道德規範、價值觀念等建立在以家庭、家族、單位等種種共同體的基礎之上。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因而有很強的社會整合力。而轉軌變型以後,原有的共同體相繼被打破,與之相應的原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各種道德規範、價值觀念比如集體主義等隨之消解和弱化,社會的異質性增加,個體主義盛行,從整體上削弱了社會整合的力度,動搖了傳統的維護社會穩定的強大的基礎,致使各種不道德以及違法現象大量滋生,因而亟須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意識形態的整合具有終極意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靈魂所在。在我國,意識形態整合的實質在於,尋求作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認同。首先,要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社會發展的曆史適應性。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的批判性、革命性切合了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曆史需求。用這一科學理論武裝了的中國共產黨最終刷新了中國的曆史。其次,要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適應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資本主義社會“物化”、“異化”的片麵本質入手,描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無序狀態,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這裏蘊涵了一種徹底的社會整合思想,即通過意識形態的超越來實現人和社會的全麵發展。再次,要適時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好地發揮意識形態的導向功能。“大凡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是靈活的。”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應接受實踐的檢驗,保持發展姿態,要不斷增強其底蘊,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煥發永恒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