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當前利益關係的現狀

30年的改革,我國建立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市場機製的引入不斷地激發著經濟主體的活力,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但這也引起社會利益格局和社會構成的深刻變化。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實踐表明它在利益分配上是有缺陷的,任由市場自發地分配財富,會出現嚴重的不公正,市場的主要職能是配置資源而非分配財富。馬克思在講到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時,就曾告誡,市場經濟的發展會造成兩極分化,會給社會帶來不和諧因素。同時,市場經濟會加速以社會資源占有為尺度的社會階層的重新分化。利益關係也因此發生重大變革,正確認識當前利益關係是建立利益均衡協調的基礎。

1.利益主體多元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利益關係從統合走向分解,利益平均化的態勢被逐步打破,利益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原有的利益主體不斷分化。如工人階級內部可以分為知識分子群體、機關幹部群體、普通職工群體、特殊困難群體以及外來勞動者群體等;而農民階級內部由於非農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逐漸減少,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在逐漸融入其他利益群體之中。二是新的利益主體產生。出現了諸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等。不同的利益主體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在維護自身既得利益與預期利益的過程中必將存在分歧,甚至衝突。如何協調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是執政黨在鞏固執政基礎時難以回避的問題。

2.利益來源多樣化

市場經濟要求利益的分配由市場調節,利益來源日益多元化。以城鎮職工為例,就有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身份收入等等。由於利益來源的多樣化以及利益追求的個體化和排他性,再加上社會資源的稀缺性,各利益主體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利益競爭、利益摩擦和利益衝突,從而導致社會利益關係的不協調日益明顯。如城鄉之間、幹群之間、勞資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的矛盾在有些地區非常突出。

3.利益差距擴大化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利益需求得到了較大滿足,基本上擺脫了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卻在加重,我國的基尼係數已經突破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社會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凸顯。貧富差距的擴大化雖然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這種不斷擴大化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製。又由於社會轉型的非規範性,這些社會財富的積累過程明顯帶有不公平甚至不道德的因素,引起社會心理的普遍失衡。特別是工農群眾處於社會的邊緣與底層,在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資源的支配上都居於弱勢地位,社會發展的成果極少被其分享。如果他們的利益長期缺乏有效的利益機製協調,就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危及黨執政的社會基礎。

4.利益衝突複雜化

隨著改革不斷深化、多種利益主體並存、社會利益關係的非同步性和非均衡性日益明顯,人民內部利益衝突日益複雜。具體表現在兩方麵:一是不同社會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往往交織在一起,互相滲透,形成了十分龐雜的衝突網絡。二是人民內部利益衝突對抗性增強。衝突越來越多地集中在一些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關聯的最為敏感的問題上。如果對這些利益矛盾定性不準,處理不及時、不得當,就會導致行為衝動和失控,使矛盾激化,甚至產生對抗性結果,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近年來群體性事件大幅上升,集體上訪、聚眾阻塞鐵路和公路交通、衝擊黨政機關等事件逐年遞增。這些新的矛盾特點、對執政黨的整合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國當前利益關係分化的原因分析

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利益格局和社會結構發生急劇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其一,所有製結構的變化,確立了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以及與其相適應的不同的分配方式,從而形成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其二,國家對傳統的收入分配體製進行了改革,分配原則與分配格局發生了變化。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實行多種分配方式,資金、技術、管理、風險、機會等要素參與收入分配;在強調按勞分配為主的同時非勞動收入也取得了合法性,如租金、利息、經營性收入等,尤其資本收入的增長更具有不平等性。

其三,在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製過程中,企業在逐步改革產權製度,轉換企業經營機製和擴大企業自主權,實施以市場效益、崗位貢獻等為依據的新的工資分配製度,導致收入差距擴大。

其四,國家根據產業發展戰略與發展規劃,確保國民經濟一些重點行業的優先發展,如對能源、通信、計算機、電力、航空等實行政策傾斜,使這些行業獲得較高的收益,職工也相應提高了收入,從而使行業之間的個人收入分配拉開了差距。

其五,權力尋租。中國漸進式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分階段的漸進式改革及其新舊體製的摩擦和矛盾為各種權錢交易、貪汙腐敗之類的尋租活動留下了體製性空間。雙軌製的存在使一些人利用人民給予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使權力轉化為金錢。同時,漸進式改革是政府主導型的改革,由政府主導改革過程、決定改革的目標。這種改革又存在一些弊端,如當改革與政府官員利益發生衝突時,就會出現繞道現象;一些官員會利用手中的改革發動權尋租;強製性製度變遷容易產生製度、政策的扭曲從而為尋租活動提供條件,滋生腐敗,加劇社會不平等。

其六,機會壟斷造成不平等的競爭環境,從而形成收入差距的擴大。幾十年來逐漸固化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製和二元戶籍製,是維護城鄉利益格局的一項基本製度,它使城鄉居民在文化教育、勞動保護、醫療衛生、福利補貼、養老保險等身份待遇上存在著一係列嚴重差別。就勞動者個人來說,往往缺乏公平的競爭機會和條件,這種因宏觀管理體製製約造成的機會不均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

其七,政府宏觀調控體係不健全。製度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原有的許多製度已難以有效調節新的利益衝突,新的利益協調機製尚未健全,在麵臨一些新的利益衝突時,甚至出現了製度缺失。如農村的土地流轉製度、拆遷補償製度等。本應由政府的宏觀調節來彌補,但政府有些政策的宏觀調控措施不僅沒有能有效地克服市場機製在收入分配上的缺陷,反而在不少方麵擴大了這種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