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增長期持續時間短,經濟周期落差大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經濟高增長持續性不強,時間短落差大。如1958―1960年的大躍進,對工業生產高投入,全民大煉鋼鐵,結果僅1958年一年工業產值增長54%。積累率由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平均24.2%提高到1959年的49.9%,三年間的積累比“一五”期間還多44%。但這樣的高積累,一方麵擠占了消費,另一方麵造成了嚴重浪費,導致經濟運行的極度擴張。
(二)經濟衰退持續時間長,經濟恢複困難
1958年大躍進後,1960年中國經濟開始了調整。1960―1962年,被稱為三年嚴重困難時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直到1962年底經濟才出現好轉跡象。1962年9月中央又作出了再用三年進行經濟調整的決定,實際上是對“大躍進”的進一步調整,三年的“躍進”需要五年進行調整。又如,1992―1993年通貨膨脹率達到兩位數,調整以後則是物價指數連年走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工廠效益差,大量工人下崗。1996年,國家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啟動經濟,直到2003年,經濟才開始出現恢複性增長,個別地方出現了經濟的較高增長。這一切表明中國經濟衰退持續時間較長,經濟的恢複增長常常難以啟動。
以上這些充分說明中國宏觀經濟波動過程中出現的衰退時間一般比較長,經濟的恢複增長較困難。
從1953―2005年期間我國經濟增長率波動,呈現出的經濟波動周期及階段,可以看出1953年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峰位逐漸下降
峰位是指每輪波動內波峰年份的經濟增長率,反映每輪波動的高度即每輪波動中經濟擴張的強度。如峰位過高,擴張過強,會導致其後的波穀過深;如峰位過低,擴張微弱,則表明經濟增長乏力。每輪波動內的峰位均以適度為好。改革開放前共有五輪半波動,其平均峰位即各波峰年份(1956年、1958年、1964年、1970年、1975年、1978年)經濟增長率的平均值為15.7%;改革開放後共有三輪半波動,其平均峰位(1984年、1987年、1992年)為13.7%,比改革開放前下降了兩個百分點。反映出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增長開始減少了盲目擴張性。
2.穀位上升
穀位是指每輪波動內波穀年份的經濟增長率,它反映每輪波動的深度即每輪波動中經濟收縮的力度。穀位的狀況表現出波動的性質,共有兩類:若穀位為負,即波穀年份的經濟增長率為負值,GDP出現絕對量的下降,稱為古典型波動;若穀位為正,即波穀年份的經濟增長率為正值,則稱為增長型波動。改革開放前的波動以古典型為主,改革開放後的波動均轉變為增長型波動。改革開放前的平均穀位,即各波穀年份(1957年、1961年、1967年、1972年、1976年)經濟增長率的平均值為――5.1%;改革開放後的平均穀位(1981年、1986年、1990年、1998年)為6.4%,比改革開放前上升了11.5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前後相比較,穀位的上升極為顯著,這反映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增長增強了抗衰退力。
3.平均位勢增長
平均位勢是指每輪波動內各年度平均的經濟增長率,它反映每輪波動總和的經濟增長水平。改革開放前的1953―1978年,GDP年均增長率為6.1%;改革開放後的1979―1998年GDP年均增長率為9.7%,比改革開放前上升了3.6個百分點,反映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總體增長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4.波幅減小
波幅是指每輪波動內經濟增長率上下波動的幅度,它反映每輪波動中高低起伏的劇烈程度。波幅分為上升期波幅與下落期波幅,上升期波幅是指前一輪波穀與本輪波峰之間的離差;下落期波幅是指本輪波峰與本輪波穀之間的離差。改革開放前的上升期波幅平均為19.3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後為7.7個百分點,減少了11.6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前的下落期波幅平均為21.7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後為6.8個百分點,減少了14.9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前後相比較,波幅的減小明顯,這反映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增長增強了穩定性。
上述四個方麵,是從中國經濟53年總的發展趨勢上描述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經濟波動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