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要有風險意識
我在上海采寫《股市大贏家》的時候,有位朋友給我介紹了一位上海股民盲目炒股的悲慘結局。由於缺乏風險意識,這位股民在股市不正常暴漲的時候入市滿倉操作,結果虧損嚴重,最後絕望地自殺。
1992年,上海和深圳的股票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當時上海市場上隻有20多隻股票供人們買賣交易,市場不活,交易清淡。但隨著股份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參與股市投資的人越來越多。2月1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試行放開了延中實業、飛樂股份的股票價格。當天延中實業即上漲70%,飛樂股份上漲46%。隨後整個股市也穩步上揚,大部分股票都呈狂漲之勢。尤其是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部放開所有上市股票的價格,上海股市的股價再次空前狂漲,許多股票一天上漲三四倍,上證指數則由前一天的616點一躍突破千點大關,一天就上竄600多點,到1992年5月26日,創下了1420點的曆史收盤新高。
到1992年6月,上海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達到200倍左右,遠遠超過一個成熟股市的一般標準。但許多人對此沒有任何的風險意識,相反,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仍然充斥著“買到股票就能發財”的觀念,已經入市的見股就買,好像買到股票就買到了一架印鈔機;而沒有入市的則更是匆匆入市,好像股市裏有大把大把的鈔票等著他們去撿。
就在6月的月底,按捺不住發財欲望的李先生決定入市一搏了。這位李先生在上海開了一家小型的汽車配件公司,由於他為人和善,辦事精明,幾年時間便賺了四五十萬元,在當地小有名氣。但現在他覺得那種賺錢的方式太慢了,遠沒有股市裏幾天便翻一番那樣刺激,那樣來頭大。他當時根本不知道股市暴漲的危險性,不知道高市盈率的風險之大,想到的就是買股賺錢。他不但傾己所有,將全部資金拿出來,還動員一些親朋好友籌集資金,用他的話說,就是“搏一次”。就這樣,他拿著自己和親朋好友一起籌集的80多萬元資金進入了股市。當時上證指數已經從最高的1400點有所回落,他認為這正是進貨的好時機。於是,在7月10日那天,他以每股175元的價格購買了1000股“延中實業”,以每股390元的價格購買了1000股“興業房產”,以每股170元的價格購買了2000股“飛樂股份”,加上手續費,80多萬元基本上全部花光。做生意還頗有點靈氣的李先生,入市即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那就是對大勢研判不準。當時上海股市正處於暴漲後的加速下跌過程中,特別是管理層對前段時間股市漲幅過大予以關注,並連續組織了幾批新股上市,上海股市的回落已成定勢。另外,他在購買股票時,也犯了初入市投資者的通病,那就是缺乏風險意識,在大勢走向不明的情況下全線殺入,滿倉操作,沒有給自己留有後備資金。
自李先生買入股票之後,上海股市便一路下滑。7月底,上證指數下滑到1149點,除了“興業房產”之外,其他兩隻股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這時候,如果他果斷地賣出股票,損失還不算太大。但是,他舍不得割肉,總認為股票價格還會上漲。麵對大盤的陰跌,他失去了應有的警惕。
到1992年8月10日,上海股市出現了加速暴跌,僅三天時間,上證指數就已經下跌到了809點。這時,他依然沒有賣出股票。麵對日益嚴重的虧損,他除了心疼之外,找不到任何擺脫的方法。他不敢把虧損的情況向幾個親戚朋友講明,而是自己忍受虧損的折磨,感到內疚不安。9月22日,上證指數下降到了733點,他所買入的3隻股票的價格跌去了一半。當天,“延中實業”的收市價為每股106元;“興業房產”的收市價是每股259元;“飛樂股份”的收市價為每股103元。他用計算器一算,這3隻股票已經使他虧損了46.5萬元,超過了他投資總數的50%。他不知道怎樣才能對他的親戚朋友解釋清楚,而他的妻子又是一個不大體貼的女人。他擔心妻子知道了這一情況後,自己會招致無窮無盡的埋怨和嘮叨,因此所有這一切,他仍然隻是自己默默忍受。這樣好不容易熬到1992年11月中旬,股市不僅沒有反彈,反而跌到了“冰點”。當時上證指數已經跌到了382點的最低位,比起最高點的1400多點足足下跌了1000多點,下跌的幅度高達71%。這樣大的跌幅在世界股票市場也都是少見的,這對於剛剛入市的李先生來說,更是聞所未聞,不可想象。因此,他對股市完全失去了信心,成天神情恍惚,晚上經常失眠,心情極度惡劣。11月21日,他一大早就起床,一個人坐在書房,再一次的計算虧損。按照《新民晚報》11月20日公布的股票價格:“延中實業”的每股價格是59元,1000股共計虧損11.6萬元;“興業房產”的每股價格是141元,2000股共計虧損29.8萬元;“飛樂股份”的每股價格是58元,2000股共計虧損22.4萬元,三隻股票累計虧損63.8萬元,占總金額的74%以上。這麼大的虧損,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何況還是一個拿了親戚朋友數十萬資金的人。李先生為此感到絕望了。出事的前幾天,他曾拖著疲憊的身軀到股票市場上轉了一會兒,當天晚上回到家裏,基本上沒有說什麼話。所有的人都以為這是正常的情緒低落,沒有想到,幾天之後,他便跳樓自殺了。很多股民都對此感到惋惜,一些人還自發地捐了一些錢給他的妻子,但這一切都再也不能挽回他的生命。可悲也可歎的是,就在他去世後不久,1993年初,在眾多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上證指數闖過了1000點大關,到1993年2月16日,漲到1558點的高位。有人計算,如果李先生當時能夠挺過那一關,咬著牙再支撐一段時間,便可以反敗為勝,不但彌補虧損,而且還會大賺一筆。
點評
股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既能讓人一夜之間腰纏萬貫,也可以使人一天之內債台高築。較高的收益與較大的風險,組合成一個異彩繽紛而又波濤洶湧的世界,既讓人心動,又讓人害怕。
對於股市風險,經濟學家有經濟學家的解釋,股民則有股民的理解。按經濟學家的說法,股市風險就是在競爭中,由於未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或各種事先無法預料的因素的影響,造成股價隨機性的波動,使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從而使投資者有蒙受損失甚至破產的機會與可能性。而對於股民來說,股市風險就是買入股票後在預定的時間內不能以不低於買入價將股票賣出,以致發生套牢,且套牢後的股價收益率(每股稅後利潤/買入股價)達不到同期銀行儲蓄利率的可能性。如青島啤酒,在1993年8月上市時的開盤價為每股15元,隨著股市的下跌,其價格直線下降。其後雖然股價反複波動,但再未突破10元,而青島啤酒股票近幾年每年的最高稅後利潤也隻有0.26元。所以在10元以上購買青島啤酒的股民就產生了風險:一是股民不能在買入價以上將青島啤酒拋出;二是即使將所有的稅後利潤分紅,其收益率都比不上一年期的儲蓄利率。股民因此要承擔本金和利息的損失,這便是股市風險。
許多人從係統的角度把股市風險分為兩類,一類是係統風險,另一類是非係統風險,但事實上還有第三類,即投資者自身風險。
係統風險,又稱市場風險,也稱不可分散風險,是指由於市場參與者(包括交易所和證券商)交易、清算、交割以及監管等方麵構成的係統運行受到損害而導致的市場動蕩或失調,或者在極端的情況下能夠崩潰整個係統的潛在的風險因素,它對股票市場上所有的股票都帶來價格變動,給一切投資者都可能會造成損失。通俗地說,係統風險就是由於某種因素的影響和變化,導致股市上所有股票價格的下跌,從而給股票持有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係統風險的誘因發生在企業外部,上市公司本身無法控製它,其帶來的影響麵一般都比較大。其主要特征為:
◇它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經濟方麵的如利率、現行彙率、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政策與貨幣政策、能源危機、經濟周期循環等;政治方麵的如政權更迭、戰爭衝突等;社會方麵的如體製變革、所有製改造等。
◇它對市場上所有的股票持有者都有影響,隻不過有些股票比另一些股票的敏感度高一些而已。如基礎性行業、原材料行業等,其股票的係統風險就可能更高。
◇它無法通過分散投資來加以消除。由於係統風險是個別企業或行業所不能控製的,是社會、經濟、政治大係統內的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它影響著絕大多數企業的運營,所以股民無論如何選擇投資組合都無濟於事。
對於一個股市來說,發生係統風險是經常性的。如1993年3月,滬深股市分別從曆史的最高點1558點、358點開始下跌,一直跌到1994年7月末的330點和94點,股票的市值下降了70%以上,這種下跌就是發生了係統風險。
非係統風險,又稱非市場風險或可分散風險。它是與整個股票市場的波動無關的風險,是某些因素的變化造成單個股票價格下跌,從而給股票持有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非係統風險的主要特征是:
◇它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如企業的管理問題、上市公司的勞資問題等。
◇它隻影響某些股票的收益。它是某一企業或行業特有的那部分風險。如房地產業股票,遇到房地產業不景氣時就會出現暴跌。
◇它可通過分散投資來加以消除。由於非係統風險屬於個別風險,是由個別人、個別企業或個別行業等可控因素帶來的,因此,股民可通過投資的多樣化來化解非係統風險。
產生非係統風險的原因主要是一些直接影響企業經營的因素,如上市公司管理能力的降低、產品產量與質量的下滑、市場份額的減少、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的老化、原材料價格的提高以及個別上市公司發生了不可預測的天災人禍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導致上市公司經營利潤的下降甚至發生虧損,從而引起股價的向下調整。如1996年中期年報公布時,某公司宣布其上半年每股股票的虧損在0.70元以上,從而導致了該隻股票的狂跌,在很短的時間內,該股票的市價就下跌了一半。
投資者自身風險,即是股票投資者因其錯誤投資決策和行為而使其蒙受投資損失的風險。係統風險和非係統風險對於投資者來說是客觀存在的風險,而投資者自身的風險,則是一種主觀存在的風險。
投資者主觀決策和操作的錯誤也會給投資帶來損失,這是毫無疑問的。如錯誤地判斷投資的收益率;盲目地跟風跟潮進行股票的買賣交易;對股票買賣的時機判斷失誤,錯過了最佳的買賣股票的時機;缺乏自我製衡的投資心理和投資行為;缺乏理智的投資決策和嫻熟的投資技巧等。錯誤的投資決策及行為,會使股票投資的潛在風險變為投資者的現實風險,經濟損失也就不可避免了。
上例那位李先生入市時看到的隻是股票如何賺錢,絲毫沒有考慮股市的風險所在,這是許多初入市者的通病。一般來說,越是在股市暴漲的時候,初入市者越是容易衝動。他們看到的隻是股票的上漲,沒有想到上漲的過程實際上隱含著下跌的苗頭。如果當時李先生有風險意識,入市時冷靜一點,進股時慎重一點,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巨額虧損。而出現虧損後,李先生的心態更為錯誤。股市有漲有跌,跌後有漲,漲後有跌,因為股市的一時下跌則走向絕路,無疑是錯上加錯。
任何進入股市的人,都不要企望自己是常勝將軍。在股票虧損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信心、耐心等待、冷靜分析,尋求東山再起的機會和方法。失去冷靜,產生絕望,隻會招致更大的損失。即使出現了重大的失利,也沒有必要拿生命開玩笑,這種代價太沉重了。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珍惜它。
經過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國的大多數股民也慢慢成熟了,他們不僅改進了自己的操作方法,而且提高了風險意識;許多人還學會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正確看待股票市場上的贏利和虧損,對於股票的漲跌也能夠處之泰然了。但願李先生的悲劇不再在股市上重演!
坐了一次“過山車”
從我家裏到上班的路上,有一家小粉館,賣的米粉很有特色,因此雖然鋪麵不大,但生意紅火,尤其是早晨,天天是顧客盈門。
我也喜歡吃米粉,因此幾乎每天早晨都到這家店鋪吃粉。去得多了,慢慢便與店裏人都混熟了。店主是一位中年婦女,姓楊,人稱楊大姐。原來是一家紡織廠的工人,1993年便下了崗。據說以前做服裝生意,還做得比較成功,不知怎麼現在倒轉行開了這家利潤低、又累人的粉館。
有天的傍晚,我從外麵出差回來,路過這家粉館時,想到妻子不在家,便走進去,準備吃碗粉打發晚餐。當時店裏已經封上了火,我便拿出一張證券報來邊看邊等。過了一會,當楊大姐端著米粉過來時,見我手裏拿的是一張證券報,便對我說:“哎,怎麼你也炒股?”
我一聽,職業的敏感使我知道,這一定也是一位股民,於是坦誠相告:“有時炒炒,但主要是研究股市。”
“你研究股市,那你說說,為什麼這股市不能像銀行儲蓄一樣定個標準,一年漲多少,讓股民心裏有個底?像現在這樣一漲漲得上了天,一跌跌得跳了樓,太累人了!”
我不禁笑了起來:“那就不叫股市,而叫銀行了。哎!你是怎麼入市的,賺了還是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