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2)(2 / 3)

點評

其實,像這種借利好消息出貨套牢散戶的現象在股市裏屢見不鮮。1993年11月,白雲山股票上市後的走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白雲山股票的上市公告書公布其稅後利潤在0.3元左右。該股票上市後,並沒有引起廣大投資者的注意,相反股價一直徘徊在10元左右,一些股民認為其業績不能支撐這麼高的股價,便紛紛拋出。然而,隨著大市的轉暖,白雲山卻一馬當先,氣壯如牛地衝破13元、15元等重大技術關口。一些股民不得其解,四處探詢消息。不久,該公司宣布稅後利潤將提高到每股1元左右,這是一個特大利好消息,不少股民奮起直追,希望能乘上這匹大黑馬。在眾人的追捧下,白雲山股票迅速衝破18元大關,此時,雖然許多人都知道高位不勝寒的道理,但仍有許多股民相信利好消息的力量,而不惜一切地追高,不料莊家卻借此利好消息,將手中的股票一古腦兒全扔給了散戶。其結局可想而知,此後的數年之內,白雲山股價不僅沒有再超過18元,而且基本上都在10元以下波動,最低時隻有2元多,眾多股民被莊家設置的陷阱牢牢套死。

在中國股市,存在著嚴重的信息獲取不對等現象,莊家有著散戶無法比擬的信息獲取途徑,無論是政策麵的宏觀信息還是上市公司基本麵的經營與效益信息,莊家都能比一股散戶早先一步獲知,這為他們操縱市場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更有甚者,有的莊家不但能獲得內幕消息,而且還能得到上市公司的“配合”與“支持”。莊家需要利好時出利好,需要利空時出利空,這樣,如果一般散戶聞利好而進貨,見利空則出貨,便正中莊家下懷,落個追漲殺跌的下場。如分紅是涉及股東利益的大事,也是二級市場上重要的炒作題材。熟悉證券市場的人大概都領略過這樣一種現象:好的分紅方案尚未出台,股價卻仿佛先知先覺般已大幅上漲,而方案一旦變更,變更前股價仿佛也先知先覺開始走軟,差方案一出台,股價連續下挫,中小投資者斷臂割肉,落荒而逃。有的股票大幅下挫不久,股價又瘋狂般上漲,原先暫不分配的預案也一下子變成了備受追捧、十分誘人的高比例送轉,“醜小鴨”忽然間又變成了“金鳳凰”。此類股票通常在相對低的價位時,由董事會推出良好的分紅方案,方案一出,股價飆升,在高位橫盤多時後,待大股東和莊家清倉出貨、落袋分銀時,股東大會又會否決原分紅方案,該送股的不送了,該轉增股的也不轉增了,讓追漲的後來者懸在半空中。

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與中國股市信息披露製度不健全和管理不規範有關,但作為一個時刻在進行財務分配的證券市場,不管如何管理,不管怎樣規範,都避免不了信息欺詐的存在。許多股民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認為隻要能打聽到消息,並且是準確真實的消息,就能在股市裏遊刃自如,運籌帷幄。殊不知,無論是真消息還是假消息,也無論是利好消息還是利空消息,都可以成為坑人的陷阱。利好消息可以成為出貨的陷阱,利空消息可以成為震倉的圈套。因此,對於股市裏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虛虛實實的傳聞,我們不能不多個心眼,慎之又慎。

假消息騙人,許多股民都能理解,明明是真實的消息,為什麼也會害股民呢?許多人說,我明明是聽了利好消息買進的股票,並且這利好消息後來又被證實是真實的、準確的,但照樣被套牢了,你說怪不怪?其實,說怪不怪。股市裏有兩大陣營,一是機構主力,二是中小散戶,而股市又是一個有人賺錢就必定有人虧錢的遊戲場所,因此,這兩大陣營便時刻處於對立狀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機構主力有著中小散戶無法比擬的信息優勢與資金優勢,許多消息他們都能領先散戶一步獲取,尤其是那些最讓中小散戶心動的“利好消息”,他們早就在消息還未發布時就已經掌握了,便開始了大量吸貨,悄無聲息地將股價推到了高位。利好消息一旦公布或者證實,如夢初醒的中小散戶明知道股價已上揚了很多了,但依然相信利好消息的力量,認為還有一波上漲的行情,於是紛紛追進。而此時獲利豐厚的機構主力則趁機出貨,將表麵通紅但實際上已燒過了頭的炭渣仍給了散戶,使他們燙傷了手,燙傷了心。

由此說明,對於消息,我們既要認真分析其虛實與真假,而且還要正確估計其影響力,以恰當操作。否則的話,就會南轅北轍,“屢戰屢敗”。真正的利好我們自然應該是積極介入,確實是利空更應該迅速撤退,這是許多人都知道操作的。但我們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當出現大盤波幅較小,指數跌多升少,成交趨於萎縮的狀況時,表示是弱勢市場的特征。若此時你手中還持有股票,市場又突然傳出利好消息,從思維到操作都應考慮借機出貨而不是買進。如1993年6月深圳股市從高位回落,整個市場經過一段較大的上升行情以後已進入調整時期,大盤呈疲弱下行之勢,7月5日市場突然傳出中央領導人將視察深圳的利好消息,股市開盤急速上升。但由於一波上升大行情剛剛結束不久,調整並未到位,所以當時因利好刺激造成的短暫上升正是出貨的最好時機。因此,有人總結,在弱勢或下跌勢道中,利好傳出實際是出貨的絕好機會,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若能在當時借助消息刺激的反彈行情中果斷清倉,就能夠避免虧損,保存實力。

在一些股票價格下跌或基本走平的同時,有些股票卻飄然上升,或者在大勢整體上升時,一些股票的價格升幅可觀,跑贏大勢,究其原因,常常和這類表現出眾的股票有炒作題材有關。如1994年9月,桂柳工因有配股題材,股價連連上升,由145點時的3.6元升到7.95元,在大勢總升幅僅61.19%的情況下,業績不甚理想但有配股題材的桂柳工股價升幅達100%。1994年9月29日桂柳工公布了高比例的配股方案,股價開盤跳空而上。但由於該股已有可觀升幅,獲利盤甚大,當利好消息被證實時,股價的跳空高升已完全達到甚至超過了人們的心理預期,在市場還有人盲目追高的時候,實際上正是最好的出貨時機。因為這類股票正是有利好傳聞才會有可觀升幅,當利好消息被證實的同時也宣告了其上升動力的消失,這就個股而言在買盤窮盡的前提下還不果斷獲利了結更待何時呢?

因此,我們對消息不但需要敏感,更需要會操作。別人已經出貨了,你還在期待消息的市場效應,這又怎麼不虧呢?

麵對消息要細揣摸

他也姓李,是水利部門的一名工程師,與我的那位同行李編輯一樣,他也被一則真實的利好消息害了。

李工程師是1995年入市的,因為入市時是股市的低潮,他這人耐性又比較好,不急不躁地守到1996年,結果當時套牢的股票大都翻一番,以致他投入的資金才3萬多元,賺到的錢竟差不多有2萬元。如此高的收益率,不禁讓李工程師心動,認為這炒股隻要炒準了,還是很有炒頭的。

進入1997年後,李工程師又做了兩單交易,由於當時市場不穩,他沒敢多留,賺了一點錢就拋了,沒有大的進項。後來股市到達高峰後下滑,李工程師沒敢入市,一直守到7月份。有天,一位在股市裏認識的股友見他在股市裏徘徊,便問他:“你現在是空倉還是滿倉?”他說現在是空倉,沒有貨。這位股友即對他說:“你怎麼不進‘葛洲壩’?聽說11月三峽水利大壩就要合攏了,這隻股票穩漲。”作為一名水利工作者,李工程師當然知道三峽水利建設的情況,他們單位就有幾名工程技術人員在參加三峽水利建設大會戰。不過,以前他們沒有把三峽建設與炒股票聯係起來,現在聽他這一說,倒是有所觸動了。三峽水利大壩需要很大量的水泥,而“葛洲壩”是生產水泥的,看來這隻股票確實有炒頭。不過,以一名工程技術人員的性格,李工程師還是比較謹慎的,他接連觀察了幾天,發現這隻股票確實是處於上升通道之中,每天都有一定的漲幅,並且成交量也不小,看來猛漲一次,是有可能的。李雖然入市時間不長,但他也目睹過許多有題材的股票瘋狂上漲的現象,因此,他認為自己再也不能遲疑了,每遲一天進貨,買價就要高出幾角,習慣精確計算的李工程師自然不願做這種買賣。於是,7月底的一天,他一咬牙,以16.8元的價格,買了3000股“葛洲壩”。按他的推算,這樣好的股票,漲到二十三四元是沒有問題的,而每股隻按漲5元計算,就可以賺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