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股市裏別人說這話,劉小姐肯定不會相信,但這是正式媒體發表的文章,是專家的觀點,劉小姐認為這無疑是值得信賴的。而且這兩篇文章都“有根有據”地分析說,“漳澤電力”主營電力生產與銷售,現有裝機容量大,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穩定,是山西省內裝機容量最大的發電企業,在全國居中上水平。公司是典型的坑口電廠,發電成本非常低,上網電價僅為0.17元/千瓦時,在同行業中競爭力較強。另外,電力行業屬於國家支持的基礎設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消費市場的回暖、工業生產的穩定增長等均對該行業構成利好,有助於拉動電力需求的明顯回升。電力市場雖在近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上網競價發電改革也在一些地區試點,但國家正在實施的電力生產結構性調整,對以大機組生產為主的上市公司來說利大於弊。尤其是“漳澤電力”在所有電力上市公司中上網電價目前最低,未來有電價上調題材,同時該公司與科技部以及信息產業部有著密切的聯係。由此看來,“漳澤電力”堪稱藍籌績優股板塊中的典型品種,同時又在向高科技領域擴張(投資新建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受讓北京賽迪網信息技術公司,表明公司涉足了互聯網、電子商務領域),這有望給公司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該股近日明顯走強,主力有拉抬之意,結合公司出色的基本麵,投資者可大膽跟進。
劉小姐正愁沒有好股投資,看到這兩篇文章都如此看好“漳澤電力”,說得有根有據,分析得有條有理,並且文章見報後,該股股價果然大幅上升,成交量也急劇放大,不過兩個星期,該股股價便從13元上漲到了21元。劉小姐認為這兩位“專家”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於是將賬上剩下的12萬元資金以21.2元的價格買下了5500股“漳澤電力”。為了買這隻股票,她還專門向公司請了半天假。進股後當天晚上,她回來打開電視看股市行情,發現該股又漲到了22元,想來專家果真是專家,就是有獨具慧眼的功夫。幾天後,該股還在上漲,但上漲的力度顯然減少了許多,在衝到25元左右便突然掉頭向下。劉小姐恰好有幾天沒有看行情,幾天後再一看,該股已經跌到了18元。她想,這也許是所謂洗盤吧,因此也沒有在意,堅定地守著這隻股票,哪知道這隻股票從此後一路下滑,途中一點小反彈都沒有,以至劉小姐想出貨都沒有機會,一直到1998年8月,跌到10.5元的低位才有所企穩。劉小姐好不容易在12元左右出貨,一進一出一共虧損了近5萬元。
對筆者說完她的經曆後,劉小姐用一種非常茫然的眼神望著筆者,說:“你說這專家的文章,怎麼看起來頭頭是道,我們照辦起來卻吃大虧呢?是專家騙人還是莊家搗鬼?”
點評
這不隻是劉小姐一個人的疑問,筆者在采寫此書時,便常常聽人說,這股評說起來頭頭是道,看上去天衣無縫,但我們據此操作,卻不但賺不到錢,反而還虧本,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在股市上,所有的規律都是事後總結出來的,都是有適用環境、有階段性或有時效性的,因此絕大部分股評也隻能算是事後諸葛亮而已,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分析還差強人意,要他們對後市進行準確的預測並讓人據此操作賺錢,卻是難上加難。有位“資深”的股評人士在1995年底列舉了當年中國證券市場贏利的八大機會,從國債期貨、商品期貨、基金到股票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按照他的說法,隻要把握了這些贏利機會,其一年的投資收益率就能達到1000倍。
這1000倍的收益固然誘人,但這純粹是紙上談兵的玩藝!按他的設計,你可在1995年元月從國債期貨以1萬元出發,再搭上股市“5·18”井噴行情的快車,3天之後從容地駛入商品期貨,7月份再加入股市上的大盤股革命,9月巧遇基金板塊大升溫,10月借助收購兼並題材,11月再從一批名不見經傳的異地股走出。這樣,在短短不到1年的時間,你就可以從1萬元變成千萬富翁了。如此暴富的機會誰抓住了?股評家抓住了嗎?肯定沒有。如果股評家的預言真的那麼具有操作性,任何一個股評家隻需按照自己的預測去做,在跌宕起伏的中國股市,用不了幾年就成大款了,何必勞神費力去搞什麼股評?
看上去很美,用起來卻紮手,這就是中國的股評!因為看上去很美,所以有成千上萬的股民成天跟在股評家的屁股後麵轉;而因為用起來紮手,所以癡情於股評的股民們很少人沒有上過股評的當。
有的股評人士推薦的股票,頭天推薦,第二天準漲,你如果買進去,當天準樂;可是第二天你就樂不起來了,有時僅有點蠅頭小利,有時連手續費還差點,想丟掉不甘心,不想丟又怕繼續下跌;而如果到第三天你還猶豫,十有八九就要被套,如果你不趕緊割點肉逃跑,那就隻好當套牢一族了。
有的股評人士平時不看盤,不研究,每天收市後就挑當天股價上漲、成交量放大的股票進行推薦,股評在推薦潛力股時,常常揀那些連拉大陽的股票叫人“堅決介入”,還煞有介事地強調其基本麵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題材,既然基本麵這樣好、題材如此豐富,為何不在股價蟄伏之時或者僅僅以小陽線啟動時推薦?現在股價已經漲高了,股民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這不成心讓股民為難?
更有某些知名股評人士開設的所謂“工作室”,僅憑外麵捕風捉影聽來的消息,指導客戶投資。由於他們的報酬是根據交易量的多少來確定的,所以今天買這個,明天拋這個,超短線的投機,最終,客戶沒賺錢,而他們的腰包卻鼓起來了。
還有一個需要值得股民當心的是,許多谘詢機構或者“專家”“學者”做的所謂“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其中有的文章雖不乏精辟的分析,客觀的預測,對股民認清大勢、選擇個股很有幫助,但也有一些文章純粹是信口開河,不負責任地亂評亂點,還有的甚至成為上市公司的“吹股手”或者莊家的幫凶,他們或者是為了幫助上市公司推高股價,以利配股,或者是為了配合莊家的炒作,在媒體上別有用心地發布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是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有的是公司的前景分析,有的則是透露上市公司今後的重組打算,借此誤導股民,坑害股民。這裏略舉幾例:
“美達股份”,在某媒體刊出其企業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後,莊家成功撤莊,股價從1998年1月9日的近13元下跌至1999年3月1日的5.8元。
“陽光股份”,在企業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文章見報後,股價從24.5元一路下跌至10.35元。
“蘇常柴A”,在企業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文章見報後,股價從19.2元一路下跌至8.9元。
“草原興發”,在企業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文章見報後,股價從11.70元盤跌至6.50元。
“一汽轎車”,在上市之初各大證券媒體上都有大量的文章推介其投資價值,該股上市之後,便從首日的最高價16.8元一路下跌至6.6元,套住了上市首日成交的近30億元的資金。
“東方航空”上市之初,各大證券媒體上也都有大量的文章推介其投資價值,不少知名的股評人士都充當其吹鼓手,大唱其光明的前景,但該股上市之後,便從首日的最高價7.58元反複下跌至1999年2月的2.9元,上市首日成交近15億元資金,全部深度套牢。
“基金開元”,上市之後,有不少文章推介其“專家理財”的前景。但該基金經過一波炒作後,便從1998年5月5日的高位2.41元直線下跌至1999年4月16日的1.03元。
“基金金泰”,和基金開元一樣,上市後有不少投資者聽從股評文章的勸告,狂熱地介入其中,但該基金經過機構大戶的一輪炒作後,也從1998年5月5日的高位2.43元下跌至1999年4月16日的1.07元,令那些盲目相信推介文章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蘇物貿”,在1997年5月除權後,證券媒體上便出現該企業的投資價值分析文章,謂其有靈活的管理機製,雄厚的資產,公司多元化經營,未來前景廣闊,投資價值高。隨後,該股的股價卻從29元一路下跌至5.13元,創造了1997年以來罕見的股價跌幅。
當然,我們不能就此下結論,這些股市研究與企業投資價值分析文章都是騙人的,但至少可以證明一點,那就是對於股評家的文章,我們不能不加任何分析地輕信,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盲從。這一方麵是因為股市本來具有複雜性,尤其是運行時間不長的中國股市,無論怎樣高明的股評家都不可能像天氣預報一樣準確地預測將來的走勢;另一方麵也因為股評家隊伍的複雜性,有的股評家觀察能力差,分析水平低,不能客觀地把握股市發展的方向,還有一些則出於個人的私利,淪為了上市公司的“吹股手”或莊家的“幫凶”,有意誤導股民。對此,我們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