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後,機會來了。1995年8月9日上午,“北京北旅”停牌,同時傳出日本商人收購“北京北旅”股份並參與公司管理的消息。這一消息立即成為具有爆炸性的題材,下午“北京北旅”複牌便跳空20%高開。在發了瘋似的買盤湧入下,股價幾角幾角地往上躥:4.80元、5.20元,很快又一下跳到6元!“北京北旅”的價位在北京板塊中一直處於最低水平,長期在2.60元左右波動;該股效益也不好,一年分紅,每股僅4分錢,不到銀行利息的1/10!對於這種無論是贏利性還是成長性都不理想的股票,劉燕本來是沒有興趣投資的,再說這隻股票從上市以來最高也隻到過5元左右,並且是曇花一現,很快就又跌到了3元以下。現在此股僅僅因為有了一個什麼日資收購的題材便如此猛漲,這是否合乎情理呢?難道真的是隻要有題材就能山雞變鳳凰,狗屎變黃金嗎?劉燕不禁有些猶豫。但就在她猶豫之時,股價進一步攀升,尾市創下曆史上從沒有過的天價7元,以致一日上漲2.89元,漲幅達到70%,把劉燕看得眼花繚亂,心驚肉跳!
而更讓劉燕心驚肉跳的還在後麵。8月10日,“北京北旅”開盤6.50元,稍稍整理後便一路上攻,很快就攻下9元的關口,讓劉燕目瞪口呆。現在,劉燕終於相信了題材的威力,相信了有題材股價就會上漲的“真理”。她想,要是我昨天開盤時就殺入,那時才3元多的價位,僅僅一天多時間,股價就翻了一番半,我不也發財了?她痛恨自己沒有眼光,坐失良機。看著“北京北旅”還在往上漲,劉燕又悔又急,悔的是沒有早一點聽姐妹們的話,昨天聽了消息就殺入;急的是看著股價一個勁地上漲,手裏卻沒有一股。越悔越急,越急越悔,劉燕不知道這題材還有多大的能量,但她又不想失去這個機會,最後劉燕心一橫,擠到了操作台前,拋掉了手裏所有的股票,然後以9元的價格一下子購入5000股“北京北旅”。當時的情形,真有一股“雄赳赳,氣昂昂”的味道。劉燕購入“北京北旅”後,股價進一步上漲到了9.45元,雖然沒有像以前那樣猛漲了,但畢竟進股即賺,劉燕不禁為自己的果斷決策而感到特別興奮。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北京北旅”沒有像前兩天那樣繼續上漲,而是在9元左右盤整,這不由使得劉燕心神不寧:不是說有題材嗎,怎麼漲兩天就不漲了?難道這題材就兩天的作用?尤其可怕的到尾市此股竟然跌破9元價位向下滑到8.80元,這下劉燕急得眼冒金星,難道9.45元就是“北京北旅”的最高價?她不相信股價會就此打住,股民們的期望值是要把它炒到10元以上,她認為這一定是莊家在搗鬼,因此她決定捂住股票。當天收市,“北京北旅”跌至8.50元。
接下來是周末,劉燕覺得這兩天的休息時間比平常兩個月還長,她幾乎是一分鍾一分鍾地熬著度過了這兩天。還好,這兩天並沒有什麼利空消息出來,倒是關於“北京北旅”的購並題材越傳神了。
8月14日,星期一,劉燕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證券交易大廳,上周末“北京北旅”的陰跌沒有改變股民們對購並題材股的熱情,“北京北旅”再次成為股民們爭想購買的搶手貨。當天“北京北旅”開盤即達10元,令劉燕激動不已。在眾多股民的追捧中,股價很快就達到12元。如果此時拋出,劉燕可獲利1.5萬元,但看著節節攀升的股價,劉燕卻不想拋了。她想我好不容易逮到一隻題材股,現在正是上漲的時候,我就這樣拋了,那不太可惜了?姐妹們說了,隻要有題材,就不怕股價不漲。讓劉燕始料不及的是接著就風雲突變,尾市主力拋貨,“北京北旅”幾分鍾內便跌至10元。
此後一連幾天裏,所有有“收購”題材的股票都在下跌,“北京北旅”尤其跌得快,跌得凶。劉燕這才認識到這題材不過是莊家炒作股票的借口,他們在低位進股後,利用人們對題材的迷信炒高股價,然後高位出逃。而所謂的題材隨著莊家的出逃也一文不值。無奈,劉燕在8元左右忍痛割肉出局。雖然隻虧損了5000多元,但劉燕從此對題材股敬而遠之。她認為,不管這題材炒得如何天花亂墜,最後無一不是以暴漲後暴跌收場。作為一個小股民,她犯不著去冒那個險。
點評
對於股市炒作的題材,許多股評人士把它說得天花亂墜,許多投資者對此也充滿期望,而實際上,許多題材都是人為製造的炒作借口。即使是某些題材具有一定的實質性內容,但其對股市的影響也並非如某些別有用心的機構與人士鼓吹的那樣威力無窮,甚至點石成金。事實上,題材對上市公司本身有多大的好處不是隨便可以確定的,許多具體情況有待具體分析,決不能一概而論。但現在市場的特點是,隻要有題材,就有人樂於去挖掘和接受。因此有人說,所謂炒題材,實際上是炒想象,炒市場氣氛,炒市場追捧與認同。比如,合資合作或股權轉讓是股市中頗有吸引力的題材之一,因為它給投資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但這一行為的好處到底有多少,則要具體分析。有一段時間,市場上流行合資概念,隻要是有合作項目的,哪怕還在談判的初級階段,也被瘋炒一番,根本沒有考慮合資夥伴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能量,沒有分清是有利的真合資還是純粹為製造題材而吹捧的假合資,沒有了解合資項目的真正前景是好是壞,其結果又怎麼不誤入陷阱呢?1996年上半年開始,許多人受輿論影響而大炒三峽板塊,所有與三峽有關聯的股票都出現大幅度飆漲。其實這也是機構主力利用題材設下的圈套。就拿與三峽大壩緊密相關的水泥行業為例,被圈入的兩家上市公司離三峽都幾乎有千裏之遙,在產品的輸送上並不算是十分便利。這兩家的產品雖然都各具特色,但也並不是不可替代。如果這兩家生產水泥的上市公司真的是離開三峽工程就不能經營和發展了,那三峽工程完工之日便是其倒閉之時,股民不但不能跟進這種股票,反而應更加提防。事實也是如此,隨著三峽大壩的合龍,三峽概念股不但沒有如人們預期的上漲,反而出現大幅度下跌,像葛洲壩就從18元跌到8元,那些相信三峽合龍題材的股民至今也無法解套。再如所謂的民族概念,這類上市公司並不因為披上了少數民族的外衣就能降低成本、提高經營利潤,也不會因為是少數民族公司而享受什麼特殊的稅收待遇。所以,所謂的題材也好、概念也罷,都是機構大戶在某一時期用來引誘他人跟進的誘餌,而當他人一哄而上將股價抬高時,也正好是它們獲利出貨的大好時機。
股市炒作的實質就是投機,而投機的方式也主要表現為股市炒作。經濟專家麥高樂在1830年對投機心態的概括是:投機,一如其他許多事物,一個人的信心來自於另一個人的信心,一個人買入或賣出一樣商品,並非因為它有絕對準確的供求資料,而隻因已有別人曾進行同樣的買賣。因此當人們沉醉於股票市場賺錢而不加判斷,投機活動會變本加厲,結局隻是可悲。《漫步華爾街》的著者伯頓·G.馬爾基爾在考察曆史上一係列投機狂潮後也指出:“人人都難以抗拒這種在短期內快速致富的投機狂熱的誘惑,但最終是將錢白白扔掉。”過多的投機必然使股市泡沫過多,風險加大。許多次股災或股市的震蕩,都是起因於投機的過盛。
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題材確實有聚集人氣、活躍股市的作用,但我們一定要客觀評價題材的實質內容和對股市可能蘊藏的機遇,而不要盲目跟風,尤其不要被暴炒的假象所迷惑。為此,我們首先要對整個行情的主流題材進行宏觀分析。看該題材是否與國際國內總體產業政策、經濟發展走勢相一致,尤其要注意分析我國的上市公司在其中的發展空間、利潤增長的前景、可能遇到的風險等等。其次要了解掌握公司情況。在總體題材可行的情況下,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各個側麵對符合題材的目標公司進行具體了解。這是一個非常繁雜、費時的工作,然而,對於投資的安全性卻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當受到意外打擊而造成大多數股票下跌時,在購買股票之前是否做了足夠的基礎工作,就會直接在你的股票資產中反映出來。再次,分析題材還要拿題材與盤麵情況對比,看盤麵走勢是否支持該題材的存在。因為某個題材到底能給盤麵造成大的影響,並不決定於題材的情況,而決定於盤麵當時的處境。比如說,一根火柴可不可以點燃一場森林大火呢?不一定。那不決定於這根火柴,而決定於當時森林的狀態。如果正值風高物燥,林中幹草遍地,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正是春暖花開,細雨綿綿,就算你花上一盒火柴也點不起一堆火。這從一個側麵也說明,題材隻是借口,市場狀態才是真正的關鍵。投資者如果過於看重題材,甚至盲目追逐題材,則極易落入機構主力布下的陷阱之中。
盲目跟風被套牢
小吳現在不炒股了,不是他不願炒,而是他全部套牢了,4年了都還沒有解套翻身的機會。他說,我這就像是判了無期徒刑,什麼時候能出來,自己心裏也沒有底。
小吳是1996年入市的,入市後便碰到了當年的大牛市,不管買什麼股票都賺錢,結果他入市才4萬元,半年不到就雲裏霧裏賺了兩萬元。在12月16日前他全部出完了貨,又逃過了那次暴跌。從此,小吳對自己炒股的才能特別自信。1997年初,單位由於不景氣,要分流一部分人員,小吳便賭氣般地主動下了崗,成了職業股民。他堅信隻要把握得好,一年賺個兩三萬元是沒有問題的,這比上班強得多,既不受領導管製,又不要天天騎自行車頂風冒雨地上班下班,收入又高多了,何樂而不為呢?
進入1997年後,股市不再像1996年那樣一漲都漲,而是個股輪漲,先是“深發展”和“四川長虹”大漲,接著是有回歸概念的股票大漲。小劉剛好都沒有趕上趟,不禁心裏有點發毛了。一年沒有上班,但上半年在股市裏就賺了2000元,生活費都少了,看來炒股還是要炒熱門股,漲得快,賺得多。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深圳的回歸概念股上漲勢頭逐漸放慢了,而一直沒有什麼表現的上海本地股出現了補漲的跡象。這時,市場上流傳,說回歸概念股後,1997年最火爆的將是浦東板塊。因為浦東是上海的經濟開發區,原準備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候補地區,在香港有了麻煩之後,能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據說國外的一些銀行在那兒買了不少大樓,發展潛力肯定不小。還有人說中央領導要在浦東開發區成立10周年之際,去進行視察,那時候浦東板塊肯定暴漲。一時間,許多股民又一窩蜂地湧向了浦東板塊,凡屬有浦東概念的股票都開始了上漲。小劉想,1997年以“四川長虹”為代表的業績股炒作我沒有趕上趟,後來的回歸概念股炒作我也沒有沾上邊,眼睜睜地失去了幾次發大財的機會,現在浦東板塊剛剛啟動,我再不趕上趟,今年賺個三五萬元的計劃就泡湯了。這樣想著,小劉便決定選擇浦東板塊的龍頭股“陸家嘴”全線殺入。當時妻子聽說小劉要買“陸家嘴”,很是擔心。她說1997年5月份“陸家嘴”已經漲過一輪,按一般的規律是漲過的股票短期內很難得再漲起來的,再說現在“陸家嘴”的價位也不低,你現在介入是不是太冒險?小劉聽了不以為然。他說,這股票是漲還是跌,關鍵是看有沒有題材。沒有題材,再好的股票也不漲;而有了題材,業績再差的股票也能暴漲。現在“陸家嘴”有浦東概念,這可是1997年下半年最時髦的題材,你還怕它不漲嗎?
妻子說不過小劉,便隻好由著他。7月22日,小劉不僅投入了自己賬上的全部資金,還瞞著妻子找嶽父借了3萬元,湊齊了11萬多元,以28.70元的價格買進了4200股“陸家嘴”。心想,按平常的規律,有題材的股翻個一番兩番都不成問題,“陸家嘴”隻要翻一番,我就能賺10多萬元,馬上就可以進入中戶室了,不用再天天站在散戶大廳裏頸酸腳麻地看行情,不用一身臭汗地在操作台前擠來擠去,我從此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個職業股民……要說,這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深發展”不是就從6元多炒到了50多元嗎?“四川長虹”不是從7元多漲到了60多元嗎?
這股票就這麼怪,你不買時,它天天漲,但你一買到手裏,它卻像被抽了筋的癩皮狗,一個勁地往下趴。這不,小劉興致勃勃地買進“陸家嘴”後,“陸家嘴”卻並沒有像小劉預期的那樣猛漲,而是今天漲幾角明天又跌幾角,基本上在原位徘徊。小劉想,也許是“浦東板塊”還沒有真正啟動,我現在是播種期,等“浦東板塊”正式啟動了,那才是我收獲的時候。這樣守了10多天,雖然股評界天天在說“浦東板塊”即將啟動,但股市裏就是沒有動靜。小劉心裏也不由得有點慌了,但嘴裏卻還在天天說“浦東板塊”如何有潛力,實際上是不願承認已經明顯不利於自己的現實。不久後,最為可怕的一幕發生了。8月11日,“陸家嘴”開盤便跌停至24.30元,一直持續到收市,以致小劉想逃也逃不出了;8月12日,幾乎一晚沒睡的小劉早早趕到股市,想今天一定會有點反彈,到時堅決出貨,以減少損失,哪知道這天又是開盤跌停;8月13日,開盤後又是一個跌停,股價跌到了19.40元。後來雖然跌停打開,但最後收市時也才19.80元。小劉看形勢不妙,在此價位割肉出了一部分貨,還了嶽父的債,餘下的部分想等以後再反彈時出貨,以減少一些損失。誰知一連4年,雖然股指上漲了80%左右,但小劉手裏持有的“陸家嘴”卻不但沒有達到他的買入價,反而跌到了現在的16元左右。小劉想通過“陸家嘴”進入中戶室的美夢破滅了,現在連進入散戶廳都沒有資格了——因為他賬上沒有一分錢可用了,當年買的“陸家嘴”現在已縮水了差不多一半。職業股民當不成了,工作又辭退了,無奈之中的小劉隻好借錢開了一家小飯館勉強度日。不過,雖然沒有入市炒股了,小劉對股市卻反而認識更深了。他說,我真的很傻,當時連“陸家嘴”的基本情況都沒有弄清楚,隻是聽人說有“浦東概念”,就貿然跟了進去。其實題材也好,概念也好,總還得有業績支撐。像“陸家嘴”,是主營房地產經營的一隻浦東股,1993年上市以來,業績並不理想,其每股收益1995年尚有0.80元,到1996年便下降到了0.47元,而1997年隻有0.33元,1998年隻有0.10元,1999年更是跌到了0.014元。業績如此每況愈下,再有浦東概念也是枉然。當時30多元、40多元的股價,不過是一些主力機構肆意炒作起來的,是沒有業績支撐的,它又怎麼能持久呢?可笑的是我,以為有了題材就有了一切,以為它還會翻一番,實在是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