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許多股民不善於也不屑於認真研究上市公司的情況,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探現在時興什麼樣的題材,流行什麼樣的概念上。聽說要搞浦東開發,凡與浦東有一定關聯的股票都立時成為追逐的對象;“入世”在即,與入世沾一點邊的股票便都成了香餑餑;中央部署加強西部開發,西部的股票便都走俏;北京申奧八字還沒有一撇,與申奧有關無關的股票便都成了“申奧”概念股而受到許多股民的追捧……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隻要有題材股價就會漲,卻不管這題材與上市公司到底有多大的關係,對上市公司到底有多大的好處,也不管這股票的價格已經炒得多高了,大家都被那吹得天花亂墜的題材或者概念弄得神魂顛倒,血液沸騰,一個比一個的膽子大,一個比一個的熱情高。如此競相殺入,盲目跟風,正中那些投機莊家的歹計。他們把炒得已經非常離譜的股票一股腦地扔給受題材誘惑的中小股民,自己躲在一邊數錢去了,害慘了的是那些中小股民,以為搶到手裏的是香餑餑,不料卻是燙山芋。原來一個勁猛漲的股票,現在卻像抽了筋的癩皮狗,趴在地上起不來了。而當時吹得神乎其神的什麼題材、什麼概念,現在卻煙消雲散,無影無蹤了。回顧中國股市十年發展曆程,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到,無論當時吹得多神的題材、喊得多響的概念,最後無一不是暴漲後以暴跌收場。發動炒作的與少數首先介入的固然賺了錢,但跟風炒作的則大多沒有逃脫高位套牢的命運。
1992年夏天,上證指數已經從最高點1400點全麵下滑,一些股票大戶為了能夠贏利,將當時四個盤子很小,但業績較好的興業、愛使、小飛、申華股票稱之為“四小龍”,並牽強附會地與“亞洲四小龍”掛上鉤而進行炒作,居然吸引了許多股民的跟風,結果“四小龍”在股市裏被炒得熱火朝天,股價立即高出其他股票一大截。發動炒作的與首先介入的自然是贏利頗豐,而跟風追進的無一不是高位接貨,深度套牢。
“四小龍”炒得趴下了後,機構主力又發掘了新的炒作熱點,那就是“浦東概念股”。開始“浦東概念股”主要指“二橋一嘴”,即金橋、外高橋和陸家嘴,後來將“東方明珠”也納入了其中,稱之為“四大天王”。這些浦東股當初在1992年發行時由於其發行價低、上市時間晚、每股收益較低而不被市場看好。1993年3月26日,金橋率先上市時,開盤10.32元後,引來的是一片拋盤。同年6月28日,陸家嘴登場,開盤價為17.88元,相對於2.8元的發行價來說仍是獲利頗豐,因此也是拋盤如湧。但主力莊家把當時的浦東開發戰略引入股市,製造出“浦東概念”,而後進行瘋狂炒作,終於引起市場的熱切關注。當年8月4日,外高橋上市便以2.80元的發行價開出45元的令人目眩的高價。隨後4隻所謂的“浦東概念股”一齊發力上攻,很快成為股市追捧的熱點。在上證指數1994年8月1日開始從300多點漲到1000點的飆升行情中,浦東概念股達到了輝煌的頂點。但是,“浦東概念股”的發掘,仍然隻有少數的機構主力與大戶獲得暴利,而大多數跟風的散戶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相反有許多的散戶在浦東概念股的炒作中深度套牢。
1995年7月,在重開新股的消息打壓下,股指應聲而落,大盤進入疲軟不振的狀態。其中有許多莊家新投入的資金被套牢,抽身不出。在此情況下,他們想到了一個自救的辦法,那就是個股輪炒。各路莊家機構絞盡腦汁,題材翻新,概念百出,風水輪流轉,股票輪番炒。先是炒上海的延中、電真空、愛使等最早上市的所謂“老八股”;而後炒小飛樂、愛使、中華、興業房產等所謂的“四小龍”,然後是“收購概念股”、“首都概念股”(素不起眼、無人問津的“天龍”“天橋”被莊家冠以“首都概念股”,經輿論宣傳後,“天龍”從4.20元炒到7元多,“天橋”從4.70元炒到10元大關。“首都概念”成為中小股民高位入市的理由,也是莊家設置的一個大陷阱)、“浦東概念股”、“高科技概念股”等,實在沒有名目了便生造一些概念,什麼“玻璃工業概念股”(狂炒棱光實業的借口)、“新上海概念股”(狂炒蘭生、物貿中心、隧道、亞通等股票的借口)、“高樓大廈概念股”之類。其實說穿了都是炒作題材,並無實質性內容,所以大都不能持久。進入8月份,個股炒作的主戰場轉移到深圳市場上,其熱點是並購板塊。先是個股拔地而起,其後是各種評論狂轟濫炸,先期介入者的豐厚收益迅速調動市場的追捧熱情,然後是傳言滿天飛,平地冒出眾多合資收購題材,真真假假一鍋煮。等到大盤高位跳水時,莊家機構贏利頗豐,而眾多散戶卻又一次飽嚐套牢的痛苦。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題材炒得有多麼熱,它終究還是要靠業績來支撐,尤其對我們這個還不盡完善的市場來說,題材就像泡沫,太多太濫,對市場和投資者,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我們不問情由,盲目跟風,最終必然成為那些投機莊家的犧牲品。
網絡股“網”住了我
2000年上半年,正是網絡股大行其道的時候,不管是一隻什麼股,也不管你是虧出了多大的窟窿、纏上了多少的官司,隻要說聲我“網絡”了,則一定就是一隻黑馬股,其股價就像坐火箭一樣直插雲霄。一時間,股市裏群情激動,股評家天天在給股民洗腦,說是要用新思維來看待“新經濟”,對於網絡股,不要考慮它賺不賺錢,隻要有網絡題材就是黑馬股;許多股民更是按捺不住賺大錢發大財的欲望,爭先恐後地撲向網絡股。但筆者經過分析卻認為當時絕大多數網絡股還隻是一個概念,根本沒有實質內容,無論是其贏利能力還是成長潛力都值得懷疑。為此,筆者撰文質疑:《網絡股在織一張什麼“網”?》,明確提醒股民,當前的許多網絡股不是在“織”真正的互聯網、有線電視網、電子商務網,而是專門粘股民的腿、搶股民的錢的“蜘蛛網”。不幸而被言中,後來的事實是,絕大多數網絡股都以暴跌而告終,許多股民深套其中,損失慘重。2001年初,我在一證券媒體上又發表了一篇短文《網絡股“網”住了誰?》。此文發表後,有位署名“卜走運”的股民給筆者寫了一封信,敘述了他被網絡股“網”住的經曆——
有人說我膽子大,因為75元一股的“海虹控股”也敢進,其實我不是膽子大,而是不懂股市,所謂無知者無畏而已。
2000年一開市,長期陰跌不止的股市有如吃了壯陽藥,一下子撒開腿狂奔起來,而跑在最前麵的,不是帶著科技股的帽子,就是披著網絡股的外衣。那一段時間,股民碰了麵就問:“你買科技股了嗎?”“你買網絡股了嗎?”其實我們都不知道這網絡到底有什麼威力,這網絡股到底有多大的神通,隻知道隻要與“網”沾一點邊的就時髦,就容易漲。
望著自己手裏的股票要死不活的,而網絡股一天一個漲停,開始幾天還能保持冷靜,但沒幾天,就忍不住了,天天回去後悔,看來這網絡股真的大有漲頭。“億安科技”已經突破百元大關了,許多股評家都說,下一隻股票就是“海虹控股”。別看當時還是一隻ST股票,但它的漲勢也相當厲害,基本上是每天一個漲停,隻因為是戴了ST的帽子,每天隻能漲5%,因此沒有漲得“億安科技”那樣快。並且當時都傳說,“海虹控股”馬上要摘掉ST帽子了,由此看來,其漲勢無量。於是,我們幾個股友都一致決定,我們也來炒一輪“網絡股”,目標便是“海虹控股”。
其實,在我的印象裏,“海虹控股”並不是什麼好股,要沒有這網絡題材,我是絕對不會去碰的。“海虹控股”的前身是海南化學纖維廠,其行業沒有什麼值得吸引人的地方,並且其效益也一直不佳。1995年海虹出現虧損,1996年依靠48825萬元的股票投資收益,在賬麵上實現了扭虧。1996年公司在化纖業之外長期投資達2.61億之多,占公司總資本的43%,這些長期投資不僅未能通過投資收益效彌補主業虧損,反而形成了相當數額的呆賬、壞賬,以致1997年再次陷入虧損的局麵。另外,這隻股票在二級市場上更是少有人問津的垃圾股。該股1994年6月23日上市,上市價僅3.08元,1996年7月以前一直在3元以下,1996年12月9日達到12元,隨後又下跌,到12月26日跌到了5元左右,以後則長期在6~7元之間波動。要說,像這樣的股票,且不是投資,就是投機炒作也沒有什麼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公司的轉機,尤其是公司股票的轉機,是1997年中海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入主海虹之後,中國公用網信息技術公司成立,這就是後來該股炒作的王牌——“網絡”。但在當時卻隻不過一項普通的投資,根本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等1999年網絡題材突然興起時,這隻股票已經悄然啟動,成了一隻黑馬股了。
1999年3月,該股啟動時的價格為9.50元,5月21日也才12元,但到7月15日即達到22元。下半年隨著大盤的下調,此股的價格也下跌,到12月30日跌到18元。進入2000年,此股即像吃了什麼仙藥一樣,一個勁地往上漲,1月9日達到31元,2月14日後更是每天一個漲停。我的許多股友都迫不及待地追了進去,但我還是有點猶豫,總認為這樣一隻業績不良的股票,再有題材也是空中樓閣,缺乏業績作支撐。但正如一些股評家說的,這網絡股是不管什麼業績什麼市盈率的,隻要掛了網絡股的牌子就能漲,這不,就在我的猶豫之中,到3月2日,該股即猛漲到83元左右。為此我後悔不迭,尤其是看到先追進的股友們都有了不少的贏利,我更是自責不已。現在我左右為難了,繼續追吧,股價已有70多元了,其風險之大不言而喻;不追吧,又不心甘,股評家都說該股還會漲到100元以上,這是難得的一次賺錢機會。在這種後悔、自責、猶豫的折磨之中,熬到了3月21日,公司發布公告宣布明天摘帽,從此告別一年多的特別處理。據說該股1997年淨虧損16050萬元,1999年則實現淨利潤8239.57萬元。我想未摘帽前尚且如此猛漲,摘帽後還不暴漲?這不隻是我有這種想法,當時許多股民甚至許多股評家也都這樣認為。一家非常著名的證券媒體更稱《摘帽隻是起點》。看來這隻股票真的要靠網絡題材鹹魚翻生了。當天該股果然以78.50元開盤後,很快便衝到80元,以後稍有回落。我想,這正是進貨的大好時機,立即衝到操作台前,以75元一股的價格買進了1000股“ST海虹”,心想隻要像未摘帽前那樣還來幾個漲停,那就可以賺幾萬元。不料我真的是不走運,進股後該股價格沒有像我預想的那樣漲起來,而是繼續下跌,到收市時跌到70.71元,幾個小時之內便虧了5000多元。當時我想,這一定是為明天摘帽後上漲作準備。但第二天形勢大變,開盤價僅67元,最高到70元後又一路下跌,收市時僅66.50元。一隻人人看好的網絡股,摘帽不是起點,反而成了頂點,你說這怪不怪?我還是不相信這隻股票就會這樣跌下去,總認為現在的跌是為了以後的漲。以前網絡還隻是一句話的時候,股價尚且那樣猛漲,現在網絡真的形成規模、產生效益了,憑什麼下跌呢?因此我堅決不聽股友的勸說,持股不拋,結果以後天天下跌,到4月5日,跌到了54元,我這才看透了這所謂的網絡行情真的是到頭了,隻能甘願認賠,出貨服輸。十來天時間便虧損了2萬多元,你說冤不冤?看來這所謂的題材,不過是人家炒高股價的借口,大多是不能持久的。
點評
2000年一開市,長期陰跌不止的股市有如吃了壯陽藥,一下子撒開腿狂奔起來。這下所有的投資者都看明白了,漲得最高、跑得最快的,不是帶著科技股的帽子,就是披著網絡股的外衣。十幾天前還是一隻名不見經傳的冷門股,眨眼便連拉了十幾個漲停板;過去四五元的股票,居然可以漲到100多元……縱觀滬深股市四五十元的股票,幾乎全部被科技股和網絡股承包了。無論是如“深發展”和“四川長虹”之類的龍頭股還是如“五糧液”之類的績優股都望塵莫及。一時間,深滬股市熱浪滔天,股民更是熱血沸騰,認為發財的機會來了,賺錢的時機到了,以致人們無論是在人聲鼎沸的證券營業大廳還是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也會忍不住扯起喉嚨喊:“你買科技股了嗎?”“你買網絡股了嗎?”似乎科技股和網絡股真是點石成金的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