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2)(3 / 3)

許多投資者認為,過去炒作的題材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因此跟風炒作,十次有九次上當。現在炒的是全世界都一致叫好的科技股和網絡股,應該是一炒一個準。偏偏事與願違,新世紀的春天,套牢的就是那些對科技股和網絡股充滿熱情的投資者。怪投資者不理性實在有點冤,但說投資者不成熟卻並不過分——科技是好東西,但不是所有掛科技招牌的股票都是好股票;網絡股該漲,但也不是可以無限製地漲下去。

其實,透過熱熱鬧鬧的“網絡化”浪潮,我們便可以看出,所謂網絡股,相當一部分也是僅僅用來進行炒作的一個題材。從目前的情況看,無論建設較早的、名聲赫赫的大網站,還是財力充足的後起之秀,都沒有滿意的贏利,而且什麼時候能實現贏利也難以估量,踏踏實實搞網絡的尚且如此,沽名釣譽的就更難講什麼投資回報了。有的公司,僅僅是弄了一個網上銷售渠道,不過是個網絡的消費者而已,卻牽強附會地扮成網絡股,風是風光,但不產生效益,又能支撐多久?

股票市場一個很大的魅力就來自於它的放大效應,包括上漲和下跌。網絡股是一個光環,一個美麗的光環。光環自然耀眼,但切莫讓它迷了眼。現在我國股市中決定股價高低的核心因素不是業績而是題材,而種種題材的挖掘完全在於炒作的主力機構,主力機構的操作計劃和意願幾乎決定了一隻股票未來的經營狀況,也決定了一隻股票未來的市場走勢。網絡股的走強正是因為其有主力機構可充分利用的最佳題材,而並非機構主力堅信其良好的前景而決心與企業共同成長。所以,網絡股在市場創造概念時的確風光無限,但機構主力一旦獲利豐厚以後,恐怕就再不會關心企業的業績如何,前景如何,而惟一的任務就是如何成功出貨了,而股價處於高位時又不可能出現新的接貨機構,因此網絡股這樣一個美妙的故事就隻能是隨之破滅,盲目崇信網絡股神話的投資者則不得不麵對嚴重套牢的風險。事實再一次說明,無論運用什麼題材,冠以什麼名目,股市的炒作最終都要以套牢無數的跟風者而收場。因此,進入股市,每一個人都要清醒的頭腦,對於超出常理、常規的事情和現象要認真分析,不要被它們弄昏了頭腦。

題材就像肥皂泡

有人戲言,倘若讓中國股民去參加高考的時事考試,大部分都可以拿到高分——因為中國股民可以不懂股票的什麼指數、什麼率;也可以不知道上市公司有多大的業績甚至是賣豆腐的還是釀酒的,但都熟悉政策,了解時事。他們對新聞的敏感程度,讓我這樣一個職業新聞工作者也自歎弗如。筆者在一家證券營業部采訪,聽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口裏竟蹦出“基因”一詞來,讓我驚詫不已。劉大爺便是千千萬萬對政治、對時事、對新聞“敏感”的股民之一。

劉大爺年已六十五歲,閑著無事便進入了股市。據他的兒子說,劉大爺僅讀了兩年私塾,後來參加過兩期掃盲班,但也僅僅隻是認得幾個字而已。由於解放初期就參加了工作,如果當時有文化,也就不會到退休還是一個車間主任。但劉大爺生性好動,不愛讀書,見了書就頭痛,因此到老了也沒有多少文化。

不過,劉大爺進入股市後,竟枯樹發新枝,以前從來不愛看的新聞聯播,現在準時收看,並且滿口都是新名詞,什麼高科技股、網絡股、西部大開發等等,讓他的兒子兒媳們都刮目相看。我問劉大爺你怎麼學習這樣認真了,他不好意思地說:“哪是什麼認真,都是股市逼的,我發現股市是圍著新聞轉的,你看電視裏一說網絡怎樣好,網絡股就漲,一說要搞西部大開發,西部的股票就賺錢。這買股票不像買東西,質量好不好,看得見摸得著,而這股票就得看有什麼題材、有什麼概念。隻是這股票也難炒,沒有題材股價不漲,有題材嗎,剛剛漲得好好的,但我們一追進去就跌。你給分析分析,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劉大爺入市時間不長,以前看見題材股亂漲,一直不敢碰,結果眼睜睜地失去了許多機會,因此,劉大爺想,看來這炒股還真得要炒題材股,沒有題材,再好的股票也不漲,有了題材,再差的股票也有賺頭。於是,劉大爺特別關心新聞,關心時事,希望從中找到一隻熱門題材股。不久後,機會果然來了。2000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草圖公布,一批與“基因”沾點邊的股票都應聲而漲,有十幾家公司都打出了“基因概念”的牌子,雖然其中大部分是前一年甚至當年才涉足生物技術領域的傳統製藥企業,它們的實驗室裏還很難見到基因的影子,但人們都把它們當做基因股來炒。劉大爺聽股評家們說,“友好集團”有基因概念,到底是真是假,他也弄不明白。回來問兒子,兒子在電腦裏調出相關資料,隻知道“友好集團”是烏魯木齊市的一家商場,流通盤1.7億股,總股本3.1億股,主要經營商業零售及批發。雖然這隻股票盤子大,但是效益並不理想,每股收益1996年0.25元,1997年0.28元,1998年0.26元,1999年0.21元,2000年中期僅0.07元。其二級市場的表現更是令人失望。該股1996年6月26日上市,上市後的最高價是15.30元,1997—1998年3月一直在6~7元之間波動,到2000年5月也才8~10元。至於與基因的聯係,那還是1999年7月1日,友好集團與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共同投資組建了上海申友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進行人類疾病的基因診斷、藥物基因組成開發及模式動物研究開發與生產。當時公司負責人聲稱一二年產生的利潤數千萬元,三四年數億計。但從1999年的年報看,似乎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益。因此,劉大爺的兒子說,這隻股票雖然說有基因題材,但並沒有大的實質性改變,還是慎重一點好。但劉大爺說,我不管什麼利潤什麼成長性,你隻給我瞧好了,如果真的有基因題材,那就進,我玩股票幾年了,別的什麼東西都沒有摸懂,就一件事弄明白了,那就是有題材的股票就會上漲。當時的情形也確實如此,6月26日後,“友好集團”天天上漲,幾天後便漲到了17元左右。劉大爺認為形勢已經明朗了,股票上漲已經成了定局,遂於17.50元吃進2000股。進股後,“友好集團”果然如劉大爺所預想的繼續上漲,很快便漲到了19元多。那幾天劉大爺高興得合不攏嘴,走路還哼小調,心想按一般的規律,這隻股票再漲七元八元的都不稀奇,因此根本沒有考慮出貨。萬萬沒有想到,幾天後,“友好集團”便開始下跌,並且一跌不回頭,劉大爺還沒有反應過來,股價便跌到了15元左右。劉大爺看形勢不妙,連忙割肉出貨,結果不到半個月便虧了3000多元錢。回家後劉大爺氣得臉都歪了,躺在床上幾天都沒有起床,心痛那3000多元養老錢還在其次,最讓他氣憤不已的是,都說這基因題材如何如何好,怎麼我剛一進去就沒有戲了呢?難道這題材就像那肥皂泡,吹起來快,破滅起來更快?

點評

劉大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入市時間也不長,但卻找到了題材炒作的實質:那就是題材隻是一個個肥皂泡,吹起來快,看起來美,但卻不能持久,最後無一不是以破滅而告終。

在洗衣桶中,加一勺水,灑點洗衣粉或肥皂,輕輕一攪,頓時可見一桶色彩斑斕的泡沫。這種既誘人又會騙人的泡沫,是隻有小孩才喜歡的遊戲,因為時間稍過,泡沫必將崩破,大多數成人是不會對這些虛幻的泡沫感興趣的。但是,如果是在股市裏,這種泡沫的遊戲卻讓許多人如癡如醉。

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證券交易行為常常被投資者稱作“炒股”。一個“炒”字道出了中國證券市場上的無窮奧妙。目前大多數上市公司好像不太爭氣,業績平平的公司對投資者沒有吸引力,自吹自擂的公司又讓人心中沒底。炒業績不行,證券市場便有了另一種玩法,這就是炒題材。而無論是重組題材還是網絡題材,也無論是西部開發題材還是申奧題材,真正能對上市公司起到持續促進作用的卻很少讓人看到,大多數隻是曇花一現的肥皂泡,炒作時絢麗奪目,破滅時一攤汙水。以2000年為例,首先是炒作電子商務題材,可不久網絡泡沫破滅,市場把熱點又換成了鼠標加水泥,也就是網絡經濟和傳統產業相融合;可是真正能把鼠標和水泥融合在一起的公司如鳳毛麟角,於是重組、基因、納米、光穀這些新題材紛紛登場。那麼這些題材的炒作是不是真的能給股民帶來了真金白銀呢?題材真得能夠激活我們的證券市場嗎?事實已經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沒有一個題材是持久的,它們無一不像那肥皂泡,吹起來快,破滅起來更快。

比如基因,本來還隻是處於實驗階段,一些冠之以基因題材的上市公司也最多隻是與基因沾一點邊,但許多人卻把它當做一個炒作的題材,就像把一把洗衣粉灑進水桶裏一樣,雖然製造了五顏六色的泡沫,但很快便破滅了。上市公司沒有大的起色,股票的價格又回到了原地,惟一變化的則是套牢了一批熱衷題材炒作的股民。

基因之後,市場上又出現了納米概念,據說以這種計量單位為基礎的技術在今後20年可能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20年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準,但幾家據說有納米題材的股票卻大行其道。其實,神奇的納米技術又能為這些上市公司帶來什麼呢?事實上,股市掀起的納米高潮,並沒有帶來相應的銷售人氣。在一家所謂有納米題材的公司裏,納米洗衣機生產線上一片寂靜,而以經濟型為主的兩條生產線卻是滿負荷運轉。車間負責人說:“中檔和低檔產品的銷售,公司反饋這是賣得最好的一個產品。”

許多股民的錢袋與腦袋還沒有與納米接上軌,又跳出了一個光穀概念,長春、上海、武漢、廣東、西安、福州等地轟轟烈烈地展開“光穀”建設,一時間各地“追光建穀”好不熱鬧,華工科技、東湖高新、特發信息、深益力、深科技等都沾上了光穀概念的光。但事實又如何呢?一家2000年5月上市以生產光纖、光纜和光纖預製棒為主業的深圳公司,聲稱與阿爾卡特建立合資企業,準備使自身的年光纖生產能力達到150萬公裏,成為全國第三大光纖生產基地。但是盡管資金到位,新的生產線卻不見蹤影。不可否認,美國有光穀,但美國先做後說,形成一定規模後才稱其為光穀。而我們先說後做,各地搶著說要建穀,各地的上市公司也搶著來沾光。在很大程度上,光穀也不過是基因、納米之後資本市場上又一個可供炒作的題材。

在中國股市,雖然題材此起彼伏,概念五花八門,但都很少成為股市有效的熱點,大都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這些題材也好,概念也好,大都隻是人為製造的泡沫,缺乏實質的內容。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股市裏的所謂“泡沫”,是股票的價格脫離了公司基本麵,超出了它的實際價值的市值虛升部分。經濟裏的氣泡膨脹得太大就成了氣泡經濟,天下沒有不斷膨脹、永不破滅的氣泡。如果我們不是真抓實幹,而是爆炒“高科技”、“網絡股”等題材以吸引大眾跟風入市,促成股價飆升,這於興業發家和富民強國並無幫助。比如說,在二級市場上給某個企業加上“網絡股”的美稱使得它的股價虛升,這個企業並不能從中得利(炒賣本企業股票是違法行為),隻是使那些“追勢”“做局”的“莊家”大發橫財。

投資的終極目的無一例外是追求有益回報,這無論是投資科技股、網絡股還是鋼鐵股、重組股都是一樣。如果不考慮效益,盲目哄炒,最終隻是浪費資金、浪費資源,於個人無益,於社會無補。也就是說,股市絕對不能成為豪賭的工具,不能以題材炒作來無理性地推高股價,製造泡沫,給跟風者製造陷阱。因為推高的股價必然暴跌,製造的泡沫必然破滅。這不隻是對跟風的投資者造成巨大的損失,而且還危及市場的安全,影響到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益。中國社會主義體製決定,中國不會發生如美國股市那樣激烈的股災,但盲目而瘋狂的股市炒作同樣會引起股市的劇烈震蕩,同樣會影響到市場的穩定,影響到投資者的利益,這也是在中國股市發展10年的曆史裏被反複證明了的事實。沒有哪一次的股市狂炒不是以許多投資者套牢割肉甚至血本無歸而收場,也沒有哪一次的股市瘋漲不是以股市的長時間暴跌作為代價。西方金融學家認為,沒有經曆過股災的股民是不成熟的股民。這固然過於悲觀,但說不知道股市風險的股民是不理性的股民,卻是說得通的。因此,作為中國股民,有必要認真吸取美國、日本等國家股災發生的教訓,有必要總結回顧中國股市10年來起起落落的股市炒作浪潮,從而客觀地分析炒作的題材,理性地對待炒作的誘惑。而不能見風追風,見浪趕浪,一味地盲從,浮躁地狂熱,最後被卷入炒作的漩渦之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