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這份公告的打擊之大。第二天,“大慶聯誼”的股票價格便一落千丈,開盤16.60元,這也就成了當天的最高價,而後大幅下跌,最低跌到14.74元,比我的買入價低了3.60元,這意味著我半個月前買的股票虧損了近1.5萬元。
買股票有賺有賠,這我是知道的,既然進入股市,我就有承擔風險的準備。但是,像“大慶聯誼”這樣出爾反爾地發布公告,是不是欺騙、誤導我們股民呢?而在這公告發布過程中出現了反常的巨量交易,會不會是有人利用事先知道的消息在牟利呢?都這樣說話不算數,上市公司的公告還有誰相信?你們搞股市研究的開口閉口說我們股民要理性投資,但對於這樣的公司,我們再理性又怎麼樣?還不是進了人家的圈套?所以我要問問,誰能給我們一個公道?
點評
老實說,股民是否真的能夠依靠法律解決這件事,我很是懷疑。因為一般股民難以取得證據證明“大慶聯誼”進行欺詐。僅僅憑“大慶聯誼”前後幾次公告內容不一是構不成違法的,反而是符合有關法規的。因為當初“大慶聯誼”公布的“10送2轉增8股”隻是分配預案,是公司董事會打算這麼做,而究竟能不能這樣做,當然要經過股東大會表決。按照規定,即使通不過也是合情合理的。雖然我們有理由懷疑“大慶聯誼”利用法律的漏洞玩分配方案“變臉”的把戲,把廣大股民套牢,但因為沒有確切的證據,要想討個說法,甚至獲得賠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從另一側麵提醒股民,對於上市公司的分配預案,尤其是高分配預案,一定要謹慎對待,不可輕信,不可盲從,要知道,在當前股市裏玩這種分配方案“變臉”把戲的上市公司,並不在少數。
在股市裏,高比例送配的股票最受投資者青睞。但令投資者始料不及的是,分配方案也可以成為套牢他們的陷阱。有的公司並不具備大比例送配能力,但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或者是為了迎合莊家的意圖,也推出豐厚的送配方案,由於其業績的增長根本趕不上股本的擴張,最終必然淪落為垃圾股;更為可怕的是有些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受到莊家的操縱,莊家需要高位出貨時出送配方案,莊家需要低位吸貨時又否決送配方案。送配方案的實施,第一道程序是董事會提出送配方案,第二道程序是股東大會審議送配方案。由於股東大會可以批準也可以否定並提出新的送配方案,陷阱便由此產生。如果莊家手中貨拿得不多,此時它不希望大比例送股方案獲得通過。即使董事會通過了送配方案,如果莊家覺得不合時宜的話,也有可能促使股東大會否決該方案;如果已處於拉高階段,莊家為了順利出貨,便特別需要送配題材的配合,此時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又以各種理由重新推出以前被否決的送配方案。這種事情說起來很玄,但在市場上卻並不罕見。許多投資者就掉進過這種分配方案“變臉”的陷阱。
縱觀許多上市公司變更預案的理由可謂冠冕堂皇,幾乎都是為公司的長遠發展,但細加研究便不難發現,這隻不過是一種“障眼法”。熟悉證券市場的人大概都領略過這樣一種現象:好的分紅方案尚未出台,股價仿佛先知先覺般已大幅上漲,而方案一旦變更,變更前,股價仿佛也先知先覺般開始走軟,差方案一出台,股價連續下挫,中小投資者斷臂割肉,落荒而逃。有的股票大幅下挫不久,股價又發瘋般上漲,原先暫不分配的預案也一下子變成了備受追捧、十分誘人的高比例送轉,“醜小鴨”忽然間又變成了“金鳳凰”。顯然,此類股票的送配方案,已成為上市公司和莊家聯手設置的陷阱,專門套牢那些炒送配題材的中小散戶。通常情況下,這類股票在相對低的價位時,由董事會推出良好的分紅方案,方案一出,股價飆升,在高位橫盤多時後,待大股東和莊家清倉出貨、落袋分銀時,股東大會又會否決原分紅方案,該送股的不送了,準備轉增股的也不轉增了,讓追漲的後來者懸在半空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深市某股票在公布年報之前,一直在13元左右作箱形整理,當時市場就傳言有高比例送股和轉增。果然,1997年4月25日公布了1996年業績為每股收益0.21元,分紅預案為10股送3股,用資本公積金轉增4股。消息一出,該股一口氣從14元左右連連漲停,直奔19元之上,在衝高19.68元後,又在高位震蕩,盤整達兩個月,莊家順利出局,而許多投資者在18元一帶大膽吃進,等著送股。誰料7月2日,股東大會否決了公司董事會分紅預案,改為10股送3股。消息一出,那些在高位追進的股民如雷貫耳,從噩夢中蘇醒,連連拋售,可是在這種價位無人接貨,結果該股連連跌停,到7月11日,從19元多跌到11.8元,跌幅達40%。如另一股票,1996年曾提出10股送7股的分紅預案,股價也由8元多攀升至16元以上,但莊家在高位出貨後,公司股東大會又否決了這一預案,消息一出,股價從16元一路下挫到5元左右,使眾多不知就裏的中小投資者血本無歸。
上市公司出爾反爾,大玩分配方案“變臉”的陷阱,這固然應該受到譴責,但從另一方麵看,作為一名股民,也有值得汲取教訓的地方。許多股民有一種習慣的思維方法,認為分配預案就是最終分配方案。在現實中也確實是這樣,分配預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的概率極高,因此往往股民都把分配預案當做了投資參考,所以如果上市公司要想利用這一點進行欺詐是很容易而且有效的。另外,許多股民缺乏對上市公司的認真研究,缺乏對上市公司發布消息可信度的辨別能力,從而極易跌入陷阱。如在“大慶聯誼”發布10送2轉增8股的公告時,許多有識之士就在報刊上撰文提出過質疑:在高達6億元的大股東欠款懸而未決的情況下,“大慶聯誼”憑什麼能進行如此慷慨的送配?2月14日發布的公告裏雖然聲稱公司董事會與總廠就其所欠應收款償還問題進行了積極磋商,總廠承諾並製定了還款計劃,但我們細看這個還款計劃,還是有許多漏洞的:首先,大慶聯誼拿到的這些實物資產到底值不值這麼多錢?其次,這些資產的贏利情況如何?第三,公司拿到這些資產後,會不會因此贏利不升反而成為包袱?這都是我們不能不認真考慮的問題。可惜許多股民單憑上市公司的一則公告便信以為真,根本沒有考慮這些公告有多大的可信度,輕率地作出投資的決定,從而上當受騙。在這方麵,我們有許多教訓值得汲取。
暴炒過的“績優股”也碰不得
劉大媽是我在證券營業部認識的一位股民,她雖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對於股票的投資理念,卻遠比一般股民成熟。她一直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業績不好的股票不進。雖然許多股票的漲跌與業績並無關聯,但她就認一個死理:業績是股票的質量,到街上買個針頭線腦都要講質量,這股票買賣怎麼能不講質量呢?但她萬萬沒有料到,她一直奉為經典的投資理念卻給她開了一個大玩笑:她熱情追捧的績優股“蘇物貿”(現在叫“創元科技”)卻讓她虧掉了一半的資金——
“蘇物貿”是1994年1月4日上市的一隻股票,主要經營機械、設備、儀器的生產及對外貿易,其效益在1995年以前並不引人注目;1993年每股收益0.314元,1994年0.401元,1995年0.27元。效益不是很理想,股價更是令人失望。該股上市時尚有5.11元,但半年後便跌到3元左右,以後長期在3元上下波動,到1996年1~4月,則一直是在3元以下運行。從5月份開始,隨著大盤的走強,此股強勁上升,7月初突破5元,7月30日則突破10元,一個月時間翻了一番。以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整理,到12月份再次走強,最高達到24元。劉大媽開始對這隻股票百思不解,不知道這隻股票是吃了什麼仙藥才如此吹氣一樣的上漲,直到1997年初,她才了解到“蘇物貿”是一隻了不得的“績優股”。1996年,該公司在期貨投資中獲得巨額利潤,全年每股收益達1.16元,公司同時作出了10送5股、公積金轉5股的分配方案。劉大媽這才恍然大悟:難怪這隻股票一年漲了15倍(從2元多上漲至30多元),原來業績這樣優,分配這樣好。這樣看來,這隻股票當然值得投資,於是,劉大媽趕在股權登記前以32元進了1000股。進股後,該股果然如劉大媽所想的繼續上漲,到1997年4月22日最高達到37.89元。劉大媽一算賬,賺了5000多元。但她沒有拋,她想等送轉股後再作打算。4月23日紅股上市,除權價19.18元,5月12日又漲到29.2元,劉大媽當時進的1000股變成了2000股,總價值達到近6萬元,足足賺了1倍。此時劉大媽得意了,認為還是自己有眼光,當時沒有聽信別人的勸拋出股票。看來績優股到底是績優股,漲幅大,後勁足。她想,看來勢,這隻股票還有上漲的空間,我不如還去做一輪填權行情。這樣想著,劉大媽便將賬上的資金全部投進去,以27.40元又進了1000股。哪知道這隻股票卻就此結束了上漲行情,而從5月13日開始即掉頭向下,當天跌到26.80元,5月14日跌到24元,到6月13日跌到了17元。此時劉大媽的兒女們都勸她拋出,還能勉強保個本,但劉大媽不相信一隻績優股會就此下跌,認為肯定是莊家故意搗亂,因此堅決不拋。結果該股直線下跌,到1998年8月跌到了6元左右。而此時該股1997年的年報出台,每股收益僅0.05元。劉大媽這才深深地絕望了,全部拋掉了股票。回家用計算器一算賬,省吃儉用的6萬元血本虧掉了一多半!從來沒有虧過這樣多錢的劉大媽悔恨交加,當天就病倒在床,足足在床上躺了一個多月才勉強出來走走,但她從此再也不敢進股市了。她說:“買績優股都虧錢,其他股我更不敢碰。”
點評
在西方成熟的證券市場,無一不是把業績當做選擇股票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那些注重長期投資的股民,他們購買股票的目的就在於領取股息,而分配股息的多少又取決於企業收益,因此,他們認為,“投資者購買股票之際,實際上是買進企業現在和將來收益的請求權”。但在中國股市,像劉大媽這樣買績優股也套牢虧損的股民卻遠不是少數,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反複宣傳的要根據企業的業績選擇股票的投資理念是錯誤的呢?其實不然。固然中國的許多的績優股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並不很理想,與其業績極不相稱,但隨著證券市場的不斷規範和成熟,尤其是摘牌退出機製的正式實施,業績已逐漸成為市場的主宰,績優不香、績劣不臭的現象明顯減少。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認為績優股就一定是黑馬股,買進就一定會賺錢,這其中還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一方麵,有些績優股是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甚至弄虛作假的手段製造出來的,因此利潤增長極不穩定,“一年好、二年虧、三年變成垃圾股”的現象成為許多上市公司的“發展規律”,這樣的績優股自然是曇花一現,還沒有等你享受到績優股的好處,它已經淪為T族股票了;還有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那就是由於上市公司動作不透明,信息披露製度的不完善,投資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對稱,一些上市公司在業績增長前已被某些有條件獲知消息的莊家機構炒作,等廣大中小投資者發現其業績不錯時,該股股價早已翻了幾個跟頭。有些股民不知底細,一聽到有業績增長的利好消息便連忙跟進,結果剛好接了莊家高位拋出來的股票,這怎麼不套牢不虧損呢?縱觀深、滬股票市場,我們便可以發現,相當多的股票在業績增長的消息公布之前,股價已先瘋漲一程。這顯然是有人提前知道了消息,他們是誰,是通過什麼渠道獲得的消息,我們這裏不作討論,反正人家有人家的“本事”,我們惟有可以從中領悟到的是,利好消息公布之前便已暴炒過的股票,其後必有名堂,最好不要去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