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群雄紛爭的局麵,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對於這場戰爭,當時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接著又趁勢奪取荊州的一代梟雄曹操竟敗於黃口孺子周郎之手。曹操失敗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與蔣幹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二過江東大有關係。據《三國演義》描述,戰前蔣幹兩次自告奮勇過江去遊說周瑜和打探虛實,兩次被周瑜巧妙利用:第一次要去說降周瑜,周瑜設計,故意讓蔣幹發現偽造的蔡瑁、張允私通東吳的書信,使蔣幹將書盜回向曹操報功,曹操氣急之下,中了周瑜的離間之計,誤殺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第二次蔣幹又主動要求過江去探聽甘寧、黃蓋欲降之真假,周瑜再次設計,使蔣幹與龐統“不期而遇”,蔣幹將龐統邀至曹營,使曹操接受了龐統獻上的致命的連環計。
其實,這一切都是虛構出來的。在曆史上的赤壁之戰中,曹操並沒有殺掉蔡瑁、張允。據《襄陽耆舊傳》記載,蔡瑁年輕時就與曹操交好,曹操率領大軍南征,不戰而得荊州以後,曾經親自造訪蔡家,“入瑁私室,呼見其妻子”,對蔡瑁優禮有加;而周瑜也不曾用過什麼反間計,曹操根本就不會隨便殺掉蔡瑁。至於龐統,根本沒去見過曹操,更沒有獻過什麼“連環計”,是曹操自己決定把戰船連起來的。既然這兩件事都不是史實,當然就與蔣幹無關了。
曆史上的蔣幹根本就不是蠢材。他是九江郡人,雖然九江郡與周瑜的家鄉廬江郡同屬揚州管轄,但二人並非“自幼同窗交契”。據《三國誌·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這就是說,他生得儀表堂堂,頗有大丈夫氣概,而且才幹優卓,長於辯對,決非庸碌之輩,不是那種鼻子上抹了白粉,逗人發笑的醜角。
需要強調的是,曆史上蔣幹確實去見過周瑜。蔣幹見周瑜之事,載於《江表傳》。《江表傳》敘此事未記確切時間,查《資治通鑒》,將此事係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就是說,蔣幹見周瑜的時間不是在赤壁之戰爆發之前,而是在赤壁之戰後的第二年。而且,蔣幹去見周瑜隻有一次,而不是《三國演義》所說的兩次。更值得注意的是蔣幹見了周瑜之後的表現。周瑜一見蔣幹就猜出他是來為曹氏作說客,但仍然以禮相待,請他參觀自己的軍容,同時又毫不含糊地宣布拒絕任何遊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複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蔣幹也很明智,他見周瑜態度如此堅決,便隻是含笑而坐,“終無所言”。不僅如此,他回去見曹操時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次不成功的訪問,雙方都既無所得,也無所失。蔣幹自始至終都顯得高雅、穩重,不失名士風度。
當然,羅貫中的虛構並非憑空而來。一方麵,曆史上確有蔣幹奉曹操之命去遊說周瑜之事;另一方麵,元代的《三國誌平話》已經把蔣幹寫成了一個言大而誇的蠢材,說他到江東一無所獲,卻中了黃蓋的反間計和詐降計,害得曹操吃了大虧,結果被眾文武大臣亂刀砍死。羅貫中在這樣的基礎上,按照自己“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作了新的藝術處理,塑造了一個獨特的蔣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