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最後一件大事就是薑維的投降了。這件事在《漢晉春秋》、《華陽國誌》上都有記載,陳壽說薑維“明斷不周,終至隕斃”就是指的這件事。可是對這件事,胡三省說:“維之智固足以玩弄鍾會於股掌之上,迫於時,製於命,奈之何哉!”可見,胡三省顯然不讚同陳壽對薑維“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的批評。
《三國誌·薑維傳》是這樣說的:“及鍾會將向駱穀,鄧艾將入遝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遝中為維援……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住陰平。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嚐同大化,吳(季)劄、鄭僑(子產)能喻斯好。’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懸遠,將議還歸。”盡管鍾會、鄧艾大兵壓境,蜀漢危殆,薑維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左車騎張翼合兵劍閣,抗拒魏兵,深溝高壘,因守以待,並且拒絕了鍾會的誘降攻勢。此時的鍾會欲進無效,補給匱乏,大有退意。然而,正在關鍵時刻,預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而鄧艾自陰平由景穀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艾前據成都。維等初聞瞻破,或聞後主欲固守成都,或欲東入吳,或聞欲南入建寧,於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斫石。”原來鄧艾偷渡陰平道成功,直驅成都。其時蜀漢政權麵對突如其來的大兵,亂作一團。《三國誌·譙周傳》記載:“景耀六年(後主號,公元263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油,長驅直入。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製。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鬥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在眾說紛紜,計無所出之際,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主張投降。就這樣,劉禪出降。薑維隻好接受殘酷現實,投戈放甲。
鍾會厚待薑維,仍將權印節號歸還薑維,而且鍾會與薑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鍾會如此厚待薑維,自然有他的打算。一方麵,鍾會認為薑維是人中俊彥,文韜武略出眾的英傑,當然與眾不同。另一方麵,則是已萌異誌的鍾會,引薑維為同謀,為之馳驅。也就是盧弼說的“會之用維,以其非司馬氏之黨,且為亡國之將,而其才亦可用也”之意。“會既構鄧艾,艾檻車征,因將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薑維傳》)
綜上所引,薑維降魏實出於後主敕詔、不得已之舉,以前拒絕了鍾會的誘降,此時的棄甲實屬無奈。《漢晉春秋》載:“會陰懷異圖,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亂以圖克服也。”薑維雖然迫於後主敕令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他忠於蜀漢之誌卻並未泯滅。《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去三國時代未遠,他的記載當屬可信。聰明的薑維以曆史上謀士名臣功高振主的故事窺探鍾會心曲。其實,鍾會不臣之心從他構陷鄧艾時即已暴露。薑維窺破鍾會野心,因風借火,巧妙點拔。常璩在《華陽國誌》中也說:“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複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適可旁證。《資治通鑒》在援引常璩之論後說:“薑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