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8章 諸葛亮為何不用“子午穀奇謀”?(1 / 1)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率軍到達沔陽時,忽報:“魏主曹睿派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抵抗。”魏延來到諸葛亮帳中獻計:“夏侯楙懦弱無謀,我願借精兵五千,取道出褒中,沿秦嶺向東,到子午穀再兵鋒向北,不到十天,便可抵達長安。夏侯楙一聽說我率軍突然來達,必然棄城向橫門邸閣而走。這時,我從東麵而來,丞相你舉兵從斜穀而進,果如此,那麼鹹陽以西之地,就可以一舉平定。”諸葛亮聽罷大笑道:“這並不是萬無一失之計。你以為中原無人才?倘若有人獻計在山間僻遠處用兵截殺,非但你五千兵馬受害,大軍也必然銳氣大傷,此計決不可用。”魏延又說:“丞相率軍從大路進發,曠日持久。果如此,那麼,中原何時才能攻取呢?”諸葛亮說:“我從隴口取平坦之路,依法進法,何愁大事不成。”故此,未采納魏延之計。

那麼曆史上真的有“子午穀奇謀”嗎?《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禦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腥聚合,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穀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誌·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製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所以說曆史上確實有魏延獻上“子午穀奇謀”。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雖有所增飾,但以史為本據。

諸葛亮不用“子午穀奇謀”是個明智的選擇嗎?這個問題曾引起後世史家的濃厚興趣,並為之爭論不休。一些史家支持諸葛亮“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的謀略,認為出兵子午穀雖是捷徑,但可行性極小,反對采用“子午穀奇謀”。其反對理由主要有四條:一、子午穀道路險狹,危險係數極大,一旦魏軍卡住穀口,輕則勞而無功,重則全軍覆沒;二、夏侯楙未必會棄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長安,也未必守得住;四、萬一失敗,兵力本來就不足的蜀軍損失太大。另一些學者認為,魏延獻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穀偷襲長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趨長安會師,乃“奇謀”,“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假如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經成功,可惜諸葛亮謹慎得近乎膽小。

那麼,諸葛亮以魏延計太“懸危”終不用“子午穀奇謀”,是否就是因為“膽怯”呢?有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穀奇謀”,不是沒有原因的,用他當時的話來說,就是認為“子午穀奇謀”太“懸危”了。因為在此之前,就已發生過孟達掉以輕心而被司馬懿所擒之事,使諸葛亮好不容易進行的策反工作付之東流。應該說,孟達事件對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穀奇謀”是有直接關係的。用蜀漢國小民少、兵員不多、經不起大的損失,來解釋諸葛亮“惜兵慎戰”的合理性也不成立。恰恰相反,正因為蜀漢國小民少、兵員不足,才應該盡量避免正麵作戰。“相持不下,曠日持久”的正麵作戰,必須以兵多物足為後盾,這些對蜀漢來說,都是不具備的。所以,蜀漢欲北伐成功,興複漢室,倒應兵不厭詐,多用奇兵奇謀。

“子午穀奇謀”的效果究竟如何,曆史沒有實踐,因而後人隻能加以分析評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