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業及其特點(1 / 3)

一、農業的內涵

(一)農業的定義

農業是以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為勞動對象,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通過人工培育和飼養,以取得滿足人們需要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人們利用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機能,通過勞動去強化或控製生物的生命過程,協調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取得食物和其他物質資料。

(二)農業的分類

1.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

(1)原始農業是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采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大體上始於新石器時代,係由采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的一種近似自然狀態的農業,屬世界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

(2)古代農業是指使用鐵木農具,主要憑借直接經驗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業。

(3)近代農業指由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

(4)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

2.從生產關係的性質劃分,有氏族製農業、奴隸製農業、封建製農業、資本主義農業和社會主義農業。

3.中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農作物類型和作物栽培製度都不相同,從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區域間差異十分顯著。按地理、氣候條件和栽培製度的不同,可分為熱帶農業、亞熱帶農業、溫帶農業和寒溫帶農業。

4.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隨著自然條件和資源類型的變化,又可分為農區農業、半農半牧區農業和牧區農業。

(三)農業包括的範圍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農業包括的範圍在不同國家或在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因劃分國民經濟部門所采取的標準不同而有所區別。目前,人們所討論的農業包括的範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業(農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作物的生產)、林業(林木的培育和采伐)、牧業(畜禽飼養)、副業(采集野生植物、捕獵野獸以及農民家庭手工業生產)、漁業(水生動植物的采集、捕撈和養殖),其中副業是為農業生產、為生活服務的附屬生產,雖然它不具有農業的基本特點,但它是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形成並附屬於農業的生產活動,曆來同農業有密切的經濟聯係,所以也列入農業範圍;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的範圍還會發生新的變化。總之,農業生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農、林、牧、副、漁各部門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內在聯係。本書所說的“農業”,主要是指廣義農業。

二、農業的基礎地位

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切非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低的製約。

(一)農業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

農業是人類社會產生最早、曆史最悠久的物質生產部門,它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滿足了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原始人群是以采集和漁獵取得維持生存的生活資料,後來逐步演變為耕種作物和飼養牲畜,發展為原始的農業,農業就成為人類曆史上一個最古老的物質生產部門,而且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是唯一的物質生產部門。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發達的未開化的民族一樣,必須先保證自己有食物,然後才能顧及其他事情。沒有農業提供的物質基礎,人類就不能生存,更不用談什麼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了。總之,農業是人類基本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

(二)農業是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獨立化的基礎

在最初意義上,農業就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先決條件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這是因為,其他生產領域要想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首先必須具備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從事農業的勞動者生產的產品,除維持本部門勞動者的必要生活條件之外,還有剩餘的產品可供其他部門維持勞動者的生活條件。農業由於自然力的協助和生產經驗的積累,勞動生產率有了提高,出現了剩餘勞動和剩餘產品,才使一部分勞動者有可能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從這個角度看,農業勞動也可以說是必要勞動,它“對於其他一切勞動部門之變為獨立勞動部門,從而對於這些部門中創造的剩餘價值來說,也是自然基礎”。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中剩餘勞動和剩餘生產物所占比例隨著提高,為社會提供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數量也隨著增加,能夠脫離農業勞動,從事工業、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文化教育和其他事業的人力物力也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所以,馬克思說:“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