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一個普遍規律,這不僅體現在農業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基本生活資料、勞動力以及原材料等,還體現在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波動的起點和重要根源。美國經濟學專家羅斯托(1984年)在分析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長期波動時,把波動的原因歸結為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動。他認為,初級產品與工業品相對價格的變動,會影響初級產品的供求量,形成初級產品相對短缺或相對過剩,此乃長期波動的主要因素。在當今世界上,盡管農業對各國國民收入的貢獻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漸趨縮小,但它在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穩定經濟運行乃至國家自立方麵所起的基礎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基於此,各國都將農業看做是一個不能放任自流的部門,十分重視它的發展,並把支持和保護農業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內容。
三、農業的特點
(一)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交織過程
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經濟的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會性質如何,在這個部門(農業)內,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所謂經濟再生產,是指結成一定社會關係的社會成員,借助一定的生產手段和勞動對象進行產品生產的過程。所謂自然再生產,是指由於農業生產的對象是有生命的有機體,都有其自身的生長發育規律,都與土壤、氣候、雨量、光照等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生物有機體通過與自然環境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轉換,從而得以不斷地生長和繁殖。因此,農業的再生產過程,既是人們投入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生產出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的經濟再生產過程,又是生物有機體本身生長、發育、繁殖的自然再生產過程。這兩種過程是密切結合、交織在一起的,其中,自然再生產是農業再生產的基礎,而人們的經濟活動則是推進或指導自然再生產,盡可能使自然再生產沿著人們預期的目標來進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自然再生產的幹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19世紀30年代,細胞學說的提出使農業科學實驗進入了細胞水平,突破傳統農業單純依賴人們經驗與直觀描述的階段。19世紀40年代,植物礦質營養學說的創立,有力推動了化學肥料的廣泛應用與化肥工業的蓬勃發展,標誌著現代農業科學的一個新起點。19世紀50年代,生物進化論的問世,揭示了生物遺傳變異、選擇的規律,奠定了生物遺傳學與育種學的理論基礎。20世紀初,雜交優勢理論的應用,帶來玉米雜交種的產生與大麵積推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節奏,信息技術尤其對科學技術的傳播、市場供求的對接等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但是,不管怎樣,人們的幹預都必須遵守生物本身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都必須遵守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農業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結合的本質不會變。
(二)農業受動植物生物學特性的強烈製約
農業生產是利用生物的生命過程進行的生產,是通過加速或改善動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以取得社會所需產品的經濟活動,因此受到生物特性和生命運動規律的製約。例如,都市裏工作的人可以實行一周5天工作製,而農民卻注定每周要工作7天,因為耕種的田地每天需要耕作,飼養的動物每天需要喂養。到該播種時就必須播種,莊稼熟了也必須盡快收割,否則“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民不敢違背這個原則。農業受生物特性和生命運動規律的製約,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生產周期長。短則數周,長則數年,因而其資金周轉速度慢、效率低;同時,農業生產有明顯的季節性,固定資產利用效率低,價值轉移時間長,易受自然腐蝕和損壞。
2.農產品具有鮮活性。銷售是否及時對農業效益的實現具有決定性意義。農產品中絕大多數都是帶有生物特性的產品,不僅活牛、活雞、活魚與稻穀、水果等產品需要及時銷售,而且各種加工食品也容易受到各種氣候、生物因素的作用而導致黴爛變質。農產品一旦變質則無可挽回,這個特點極不利於農產品同其他工業產品開展平等的競爭。
3.對市場信號的反應滯後。由於受自然再生產過程的約束,農業生產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一碰上市場供過於求、產品價格下降就立即停止生產或轉產;而在供不應求、價格上升時就迅速組織原料擴大再生產。農業生產的計劃與實施往往是根據上一個生產周期的市場供求關係確定的,這種對價格信號反應時間的滯後性也不利於農業同其他行業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