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大
農業的主要活動都是在露天進行的,更直接更緊密地依賴於自然界的力量,因此受土壤、水利、氣候及生態環境等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正如馬克思所說,在農業上,自始至終都有自然力在協同發生作用,這種以自然界為對象的農業生產,存在著兩個不同的側麵,即一邊是人及其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其物質,沒有自然的賜予,自然的生產力,就沒有農業。雖然今天工廠化農業的誕生使人們看到了農業新紀元的曙光,但是自然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給農業生產的廣度和深度上劃定了前提條件。
自然條件的千差萬別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一般來說,各種農作物對外界條件都有其特殊要求。由於土地不能移動,而自然條件又具有地區的分布規律和特點,致使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農業生產的地域性,是指農業生產在不同地區之間有顯著的差異,而在一定的區域之內則有普遍的相似性。它反映出農業地域差異形成的原因和條件,以及這種差異的特點及其相互關係。馬克思曾指出,農業勞動的生產率是和自然條件聯係在一起的,並且由於自然條件的生產率不同,同量勞動會體現為較多或較少的產品或使用價值。因此,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因地製宜,根據當地自然、生態特點和經濟條件進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效果。事實上,每一地域都有其優勢,同時也有其劣勢。農業活動方式實質上是利用自然優勢、避免自然劣勢(即因地製宜、趨利避害)的過程。自然條件是變化的,有時是難以預測和不可抗拒的。例如,近年來波及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及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現象,均給世界農業帶來了巨大影響。2008年初,我國南方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也給當地農業造成了巨大損失。由於自然災害對於農業生產有巨大的影響,因此農產品供給的穩定性較差。
(四)農產品的需求彈性比較小
農產品的需求擴張受到人們生理條件的限製,對超過人們生理需要的那部分農產品,人們對其效用的評價趨近於零甚至為負數。因此,農業生產者要承擔現實的有時甚至是嚴峻的市場風險。經濟再生產的規律同樣製約著農業的自然再生產。
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E.Engel,1821—1896)在19世紀中期提出了一個觀點,也稱為恩格爾定律。其主要內容為: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其總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費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就一個國家而言,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費用的比例就越大。恩格爾係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比例數,它由食物支出在消費者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來決定,常用下式計算:
恩格爾係數=食物支出金額/消費總支出金額×100%
很明顯,恩格爾係數大於0而小於1。在總支出金額不變的條件下,恩格爾係數越小,說明用於食物支出的金額越小,兩者成正比例變化。在食物支出金額不變的條件下,總支出金額與恩格爾係數成反比例變化。恩格爾係數是反映消費者收入水平和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說來,恩格爾係數越高,若指消費者個人則說明收入較低,若指一國則說明該國較窮。反之,恩格爾係數越低,則說明該消費者收入較高或該國較富裕。因為收入高,總支出中用於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較低;反之則較高。
我國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在不斷發生變化,在1985—2003年的18年間,該係數由52%下降到42%,降了10個百分點。按照聯合國標準,40%~49%為小康型,所以我國居民在整體上屬於小康型。但是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有較大差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5.8%和43%。
(五)農業經濟的不穩定性
如上所述,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因而,一方麵,農業受自然(如氣候、天災以及病蟲害等)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麵,由於農業生產的周期長,對市場信號的反應滯後,農業生產者依據原有市場信息而進行的生產決策,可能在下一個生產周期結束時發生了變化,從而使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或稱經濟風險)不可避免。與此同時,農業還麵臨著其他風險(例如火災、盜竊等)、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及戰爭、內亂等。所有這些因素均使農業生產成果及其交易活動麵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導致農業成為一個風險較高的產業,從而具有不穩定性。但是,由於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基礎地位,農業經濟的不穩定性同它的基礎地位產生了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成為各國政府麵臨的一道難題。本書所討論的農業經濟的不穩定性,主要是指由於自然風險所引起的農業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