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樂觀自信易成功(2)(1 / 3)

那麼,我們怎樣麵對快樂,養成快樂的好習慣,獲取真正的快樂呢?

1.麵對艱難,樂觀進取

在學習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力,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會缺少痛苦和折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對待呢?其實對待苦有三種可貴的態度,一是不懼怕艱苦,二是敢於戰勝艱苦,三是樂觀地麵對艱苦。越國名臣範蠡帶領兒子們艱苦創業,三擲千金,從艱苦勞作中得到快樂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範蠡輔助越王勾踐20多年,最終打敗了吳王夫差,報了會稽之仇。他因為功績卓著,被封為“上將軍。”範蠡受封之後,想到越王勾踐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安樂,所以辭官歸鄉。

範蠡辭官之後,首先來到了齊國,隱姓埋名,自稱是鴟夷子皮,意思是“酒囊子的外皮”,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曆程。齊國是一個十分重視工商業和農業的國家。範蠡父子在海邊以耕種為生,辛勤勞作。由於同心協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沒有多久,他就積聚了數十萬財產。由於他們的能力和才幹,在齊國很快成了名人。齊王聽說了他的才能,使派人請他出來做卿相,甚至送來相印。這是與範蠡本意相違的。他感歎道:“在家能夠艱苦奮鬥聚集千金,做官則位至卿相,這是一個布衣平民最得意的事情了,但是常處高位對於我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情。”於是他奉還相印並把家產分給了朋友鄰裏,自己一家隻帶了金銀珠寶秘密地離去了。

於是他來到定陶並在那住了下來,自稱朱公,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他麵對新的形勢,對自己的治產又作了新的調整。範蠡親自帶領兒子們耕種和放牧,戰勝了各種困難,才獲得了莊稼的豐收,六畜的興旺。他又不失時機地進行商業活動,積累資金,由於他隻追求低額的利潤,買賣做得十分紅火,沒過多久,他又積累了數百萬的財富。天下人都知道定陶有個陶朱公,富甲天下。

有位叫猗頓的人來向範蠡請教致富的辦法,範蠡告訴他,一要辛勤勞動,二要不怕艱苦,同時多養六畜。又有人問他:“你十幾年中,三次聚財至千金,家資巨萬,有什麼訣竅嗎?”於是他把自己的經商理財理念歸納為18條:“第一做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否則什麼事也幹不成;第二價格要標明;第三生活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第四是切勿濫出;第五是貨物需百驗,切勿濫入;第六是出入要謹慎;第七用人要正直誠實;第八優劣分明;第九貨物要修整,切勿散漫;第十期限要限定;十一買賣要快捷,切勿拖延;十二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十三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十六臨事要盡責;十七工作要精細,切勿粗糙;十八是切勿浮躁,浮躁失事多。”這些經驗無不與“勤勞致富,艱苦創業”的思想密切相聯,所以範蠡才能在十幾年中三擲千金。

在麵對風浪的時候,用積極的思想,平靜的心態去對待,風浪總會結束的,待它結束之時,便是出頭之日。我們要引以為鑒,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

2.忍受苦難,成就功名

成功的道路總是布滿荊棘的。隻有通過它,才可以達到理想的目的地。

忠君愛國是每個臣子應盡的職責與義務。古代蘇武的故事想必許多人也都知道,他帶人出使西域,遭到囚禁,他為了自己的職責,也為了保持自己的氣節,蘇武在北海忍受住了十幾年的磨難,終於等到了回國的那一天。

蘇武出使匈奴時,年齡不過四十幾歲,經過19年的磨難,頭發已經全白了。蘇武忍屈受辱,忠貞不屈,永不失節的感人事跡,震撼了朝野,漢朝的百姓、官員,提起蘇武都敬佩之至。忠臣之道,傳頌千年。

如果沒有19年對苦難的忍耐,也就沒有《蘇武牧羊》流唱千古的佳句了。我們在事業的發展中也一定要有這種忍的精神,同時樂觀向上,相信一切困難都會過去,這種良好的習慣將對你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

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苦盡才會甘來。得苦中苦之苦,方可煉就一身本領,成為人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