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信用是忠誠的外在表現。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小信成則大信也”,無論是治國持家還是做生意,講信用在其中必不可少。一個講信用的人,能夠前後一致,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人們可以根據他的言論去判斷他的行為,進行正常的交往。你無法對一個不講信用,前後矛盾,言行不一的人判斷他的行為動向。對於這種人,是無法進行正常交往的,更沒有什麼魅力而言。守信是取信於人的第一方法。信任是守信的基礎,也是取信於人的方法。隻有有魅力的人才是守信的人,誠實的人,靠得住的人。
卡耐基向人們講述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中心是一篇文章,題目《把信帶給加西亞》,這篇文章最先發表在1899年。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為世人所知。紐約中央車站曾將它印了150萬份,分送出去。
日軍在日俄戰爭時從俄國俘虜身上發現,於是它傳入了日本。
於是,在天皇的命令之下,日本政府的每一位公務員、軍人和老百姓,都擁有這一篇短文。目前,這篇《把信帶給加西亞》已經被印了億萬份,相信這個作者的紀錄無人可破了。這篇文章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當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係。但是無人知道加西亞在古巴叢林裏的確切地點,所以寫信、打電話均不可能。美國總統必須盡快地獲得他的合作。
有人對總統立,“有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隻有他才找得到。”
他們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羅文拿了信,把它裝進一個油布製的袋裏,封好,吊在胸口,劃著一艘小船,四天之後的一個夜裏在古巴上岸,消逝於叢林中,接著在三個星期之後,從古巴島的那一邊出來,又徒步走過一危機四伏的國家,經曆千難萬險,終於把那封信交給了加西亞。卡耐基說:我要強調的重點是:麥金利總統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了羅文;而羅文接過信之後,並沒有問:“他在什麼地方?”
卡耐基說:像他這種人,我們應該為其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學裏。年輕人所需要是加強一種敬業精神而非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或聆聽他人的諄諄教導。要像羅文那樣恪守信義,對於上級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動,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把信帶給加西亞。”
卡耐基總結道:我佩服的人有很多,我欽佩的是那些不論老板是否在辦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夠把信交給加西亞的人;靜靜地把信拿去,不會提出任何愚笨問題,也不會存心隨手把信丟進水溝裏,而是不顧一切地把信送到;這種人永遠不會被“解雇”,也永遠不必為了要求加薪而罷工。這種人不論要求任何事物都會獲得。他在每個城市、村莊、鄉鎮——每個辦公室、公司、商店、工廠,都會受到歡迎。世界上急需這種能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人才。
自古以來,講信義的事為大家廣為傳頌,表明人類敬仰守信義的人,敬仰他們的高貴的精神品格,這種守信的品格,這種一諾千金的誠信,也正是人們所崇尚的。
在崇尚之餘,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是這類人,那麼我們就從自己開始,養成守信的習慣做一個講信義的人吧。
五、取信於人才能成就大事
凡事要取信於人。評古論今,凡成就大事者都是取信於人的人。今天,我們要成就大業,當然是不能例外。隻有養成誠信的習慣,才會在事業合作中取信於人,才能夠成就大事。
三國時,蜀漢建興9年,諸葛亮用木牛運輸軍糧,再出兵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祁山堡)第四次攻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戰鬥,命令司馬懿統帥費曜、戴陵、郭淮諸將領,征發曜、戴陵二將屯紮,自己率大軍直奔祁山。麵對著兵多將廣,來勢凶猛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於是命令部隊占據山險要塞,嚴陣以待。魏蜀兩軍,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戰鬥隨時可能發生。在這緊要時刻,蜀軍中有8萬人服役期滿,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裝待返故鄉。魏軍中有30餘萬,兵力眾多,連營數裏。蜀軍在這8萬老兵離開後會更顯單薄。眾將領都為此感到憂慮。這些整裝待歸的戰士也在憂慮,生怕盼望已久的回鄉願望不能立即實現,估計要到這場戰爭結束方能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