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不少蜀軍將領進言希望留下這8萬兵,延期一個月,等打完這一仗再走。諸葛亮斷然拒絕道:“統帥三軍必須以絕對守信為本,我豈能以一時之需,而失信於軍民。”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況遠出的兵士早已歸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兒終日倚門而望,盼望著他們早日歸家團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令所有準備還鄉之人在意外的同時也是欣喜異常,感激得涕淚交流,紛紛說,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要求留下參加戰鬥。那些在隊的士兵也受到極大的鼓舞,士氣高昂,磨拳擦掌,準備痛殲魏軍。
諸葛亮在緊要關頭不改原令,使還鄉的命令變成了戰鬥的動員令。他運籌帷幄,巧設奇計,在木門設下伏兵。魏軍先鋒張癭,是一員勇將,被誘入木門埋伏圈中,弓駑齊發,死於亂箭之下。蜀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魏軍大敗,司馬懿被迫引軍撤退。犒勞三軍之時,諸葛亮尤其褒獎了那些放棄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
諸葛亮取信於士兵,寧使自己一時為難,也要對士兵、百姓講誠信。一次欺詐行為可能會解決暫時的危機,但是這背後所隱伏的災患比危機本身更危險,對此,諸葛亮是深深了解的。
在商業活動中,欺詐的行為也許能為你獲得一定的利益,但同時你也失去了他人對你的信任,沒有信譽的人,在社會中難以立足,也不會有人願意和你共同合作。
作為經商之本的信譽,就某一意義來講,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從古至今凡是真正經商致富的人,都把信譽放在首位,信譽、誠實無欺一直被視為商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和標誌。
孟子指出:“偏激的言辭,我知道它的片麵性,淫說亂語,我知道它的所指,奸邪的話,我知道它的惡意所在,吞吞吐吐之言,我知道它回避的是什麼。”這是公孫醜問什麼叫知言時,孟子的回答。這就是說,片麵、失誤、歪邪、理屈這四種過失都與人性的偏激、淫蕩、奸邪、躲躲閃閃四種本性有關。因為人的言語,是出自於人的思想,從他言語的錯誤,可知他思想的錯誤。且內心的真誠至虛偽,尚不可蒙蔽於人,更何況昧得無理之心去欺騙上天呢?
誠信是世間最重要的。欺詐之績,時間長了,人們認清了他的本來麵目,就會鄙視他、蔑視他、疏遠他。一個人要講信用,國家的統治者要對人民講信用,沒有信用就什麼事也辦不成。
不管麵臨什麼樣的情況,都要克服困難,誠信為重。忍住欺詐之心才能讓人佩服你,傾其所有為你效力。誠信在私交中也好,經商、治國中也罷均是排在第一位的。
做要講“信”字,但這也是有個度的,也就是說,講誠信也要看對象,看情況。
誠信不欺詐是分對象的,對於敵人若仍講誠信,那無疑是暴露自己,受害了自身。
東漢末年,關中豪強董卓把持朝政,廢去少帝劉辯,立9歲的劉協為獻帝。他自封為相國,獨攬大權,一切儀仗服飾與漢獻帝完全相同。漢朝的文武大臣們對於董卓的囂張氣焰,圖謀篡漢隻能敢怒不敢言。
一天,司徒王允以自己過生日為名,宴請朝臣。酒過三巡,王允忽然掩麵大哭。大家十分吃驚,忙問道:“今天是司徒的生日,為什麼忽然這麼悲傷?”王允說:“今天並不是我的生日,因想與諸位一敘,又恐董卓疑心,所以假托是我的生日,以請諸位前來商議大事。當今董卓霸權欺主,社稷危在旦夕,我身為朝廷命官,卻不能為國盡力,想到此不禁悲痛流淚。”眾人聽了都有同感,無不潸然淚下。唯有驍騎校尉曹操仰麵大笑,出語驚人:“難道諸位在此從黑夜哭到天明,就能把董卓哭死嗎?”王允見狀,忙走到曹操麵前問道:“孟德有何高見?”曹操說:“我近來屈身服侍董卓,是想尋找機會除掉他,幸好他沒有看出我的用意,反而對我愈加信任。我聽說司徒有一把寶刀,如果能將它借給我,我願為國除害。”於是王允馬上把七星寶刀贈給了曹操。
第二天,曹操帶著刀來到相府,隻見董卓坐在床上,呂布站在一旁。董卓見曹操來了,問道:“你怎麼現在才來?”曹操隨口答道:“因為我的馬不好,走得太慢,所以來遲了。”董卓聽後對呂布說:“我兒,你從最近西涼進貢來的好馬中,挑一匹給孟德。”說完側身躺下。呂布應聲下去了,屋裏隻有董卓和曹操兩個,這真是天賜良機。曹操急忙從懷中抽出刀來,正要行刺,不料被董卓從床裏邊的穿衣鏡中看得一清二楚。董卓急轉身問道:“你想幹什麼?”這時呂布已牽馬到了門外。眼見行刺不成的曹操連忙靈機一動,跪下說道:“我前日得一寶刀,願將其獻給丞相。”遲鈍的董卓竟然相信了。他起身接過刀來一看,果然是一把極其鋒利的寶刀,於是高高興興地轉手交給呂布,讓他代為收下。
倘若當時陷入危險境地的曹操不使詐術騙過董卓,恐怕他刺殺不成反而先丟自己的小命。